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日前在参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举办的网上座谈会时表示,当前“新基建”谈论热烈,但是在发展“新基建”过程中,要防止把其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还要防止一哄而起的“运动式增长”,留下一堆无效投资和烂尾工程。
中国经济保持适度的正增长就是很大的胜利
刘世锦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深度衰退,只是看幅度有多大。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后,是否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还需要观察,但可能性明显上升。国内疫情现在基本稳住了,但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如果说疫情对经济的第一波冲击是一季度的阶段性停摆,第二波冲击将会是此后两三个季度的外贸大幅下滑,或许还有金融冲击。这样对大的增长格局需要重新评估。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稳住,保持一个适度的正增长,就是很大的胜利。”刘世锦说。
面对疫情引起的经济下滑,经济政策该如何应对?刘世锦认为,短期经济政策要对症下药,集中于“恢复”“救助”“避险”。“恢复”就是把被疫情打断了的产业循环和经济秩序恢复起来。“救助”是帮助那些处境艰难、甚至日子过不下去的企业和个人,重点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也是恢复经济秩序的一个部分。“避险”就是防控经济中已有结构性矛盾可能引起的风险,防止老矛盾引出新问题。
以往遇到经济下滑,习惯的做法是政府拿钱搞基建,以提振需求。刘世锦指出,这种传统刺激办法对上面提到的“恢复”“救助”针对性不强,而且通过增加负债搞基建项目,还会加大地方政府已有的债务风险,并非“避险”。
在货币政策方面,刘世锦认为,应注重两个目标,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二是适度降低融资成本。近期央行已经采取诸多有效措施,下一步还有较大政策空间。这一点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财政政策应致力于纾困,通过减免税费降低中小企业的固定成本,对疫情冲击大的群体、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无工作即无收入的人群,可以采取直接发放货币补贴的方式。
“新基建”前程远大但要遵循市场规律
针对近期热炒的“新基建”,刘世锦表示,与中央原有的提法相比,已大幅扩容。要防止把“新基建”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确作为“新基建”主体的数字基建与“铁公机”类的老基建在技术属性、投资方式和运行机制上的明显区别。
“‘新基建’的内容,有关媒体列了七项。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其实是搞了多年的老基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也就是通常说的地铁,改革开放前就有了。前几年有的地方轨道交通项目被国家叫停,原因是超出实际需求且负债过高;特高压优缺点都较明显,此前也有不小争议。把这两项算进去,确实勉强了。5G和充电桩很有前景,但要与服务对象的增长相适应。5G应用已经起步,但深度使用需要垂直领域应用场景的逐步拓展,这一点华为的任正非先生有清醒认识,说的很到位。充电桩所服务的电动汽车面临着补贴退坡,当下正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至于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都属于信息产业或其中某个细分领域多少具有平台特性的部分,贴一个‘基础设施’的标签未尝不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称其为数字基建。”刘世锦说。
刘世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新基建”前程远大,真心要把“新基建”搞好,首先要给其营造一个正常的发展环境,主要是企业自主决策,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不直接干预,不添乱,多包容,重点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提高监管水平,提供有效信息服务,提升相关人力资本。
他强调,以数字基建为主的新基建,本质上属于新技术驱动的新产业,发展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不大适合作为短期刺激政策工具;要防止一哄而起,“运动式增长”,留下一堆无效投资和烂尾工程;也不需要受到某种产业政策的照顾,拿补贴、吃偏饭,搞出新的不公平竞争;少一些概念炒作,多一些专业深度研究,即使资本市场需要概念,也应遵守客观、专业、审慎原则,否则投资者是会受到伤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