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语粹
●不设定GDP增速的具体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事实上,我们在几个方面设定了目标,即就业、国际收支、通胀、民生、风险、小康等方面。同时要认识到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我们不完成全面小康目标,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
最近,许多人都围绕着政府工作报告展开讨论和解读,报告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今年不设GDP增速目标。按照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工作报告的传统,报告中要明确说明GDP增速的目标。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做了清楚的说明,不设定GDP增速目标,核心原因是疫情和经贸形势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了聚焦“六保”工作的落实,而不让各级单位在简单地实现GDP增速目标的传统做法中妨碍“六保”政策的落实,故今年暂时不设GDP增速目标。
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我们不完成全面小康目标,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
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不设定GDP增速目标并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相反保居民就业、保民生、保经济主体等一系列经济目标都要求经济要有很高的增长。所以,我们解读这一做法时,要认识到今年遇见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冲击,而这个冲击力不仅仅导致整个经济增速出现回落,更为重要的是疫情本身以及应对疫情的各种政策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
目前世界银行、IMF、WTO以及联合国贸发会议、OECD等国际机构都在不断地调整他们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的预测。在目前结构调整、大冲击、大改革的时期,GDP这种总量指标很难精准反映经济面临的风险、问题和矛盾。目前我们以“六保”作为着力点,是因为“六保”体现了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体现了中央统筹的思想。
我们要明确,不设定GDP增速的具体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事实上,我们在几个方面设定了目标,即就业、国际收支、通胀、民生、风险、小康等。同时要认识到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我们不完成全面小康目标,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恰恰相反,这里面要求的更多,要求要更加凝心聚力,将各种宏观政策形成一揽子的统筹力量。
在“六稳”基础上提出“六保”,是应对疫情冲击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停摆的产物
我们要从这几年整个宏观形势和宏观目标的发展来理解“六稳”与“六保”之间的关系。前年我们提出的目标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去年三季度,我们提出了“六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中央判断我们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进一步抬头。因此,“六稳”在本质上是一种稳增长的分解,是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抬头的进一步反应。今年4月份在“六稳”基础上提出“六保”,是应对疫情冲击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停摆的产物。“六保”本身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着眼于增长本身,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世界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同步深度下滑所带来的各种冲击、风险和超级问题而进行的布局:
第一,我国面临较大规模失业问题、较大规模民生问题、较大规模市场主体破产,供应链、产业链断链,粮食和能源超级波动,还有基层运转不畅等问题。每一个问题相互联系,都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六保”是我们在超级状况下所采取的精准应对的政策举措和政策目标。因此,要想达到“六稳”,必须以“六保”作为前提和着眼点。我们在政策目标和政策转换过程中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第二,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危机救助和危机复苏过程中,第一核心就是保生存,保生存体现在:保障民生的基本运转;保证经济主体的基本运行。疫情救助很重要的落脚点就体现在这两点。
我们今年把稳企业、保就业作为优先选项,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行政性复工复产也取得阶段性胜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把就业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就业优先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政策都要致力于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政策是应出尽出,增加岗位的办法是能用尽用。这就更加凸显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
防止公共危机向经济危机、社会危机蔓延,最重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和保障民生
就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一次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会演化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我们要想防止公共危机向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蔓延,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和保障民生。因此,我们在保就业上面,第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是,必须使复工复产加速进行;第二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必须加大稳企业、扩需求的力度,使经济循环常态化。
因此,第一,我们需要一揽子宏观政策举措来扩大有效需求,来使供需循环常态化,从而稳定各个市场主体,稳定就业。
第二,要通过一些就业政策来缓解目前就业供需之间的缺口,所以我们采取了比如研究生扩招等方式来解决200万就业问题,通过给予很多企业贴息贷款,各种保岗就业的补贴,使很多没有效益的企业能够稳产保岗。
第三,可以通过社会安全网来缓冲失业率上升所产生的冲击。
如果我们没有把以上三个方面的轻重缓急以及工作重点把握住,我们在就业落实上面的工作就会做得不踏实。
改革扩内需,改革提信心,只有改革特别是市场化、开放化,提振综合治理能力的改革,才能化危为机,才能使我们的“六保”做得扎扎实实,能够把短期的稳定和中期的发展结合起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