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6年多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到今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达10%左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费志荣日前表示,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需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快速增长势头显现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总体呈现出“快、高、优、活”的特点,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了550多项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内容涉及总体规划、指导意见、行动计划等;30多个省区市也发布了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
费志荣表示,正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总体呈现出“快、高、优、活”的特点——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年均营收增速超过15%,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4.5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再提高1.8个百分点。
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一些关键领域实现了群体性突破,一些新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如华为公司已成为全球收入第一的通信设备企业,BAT三家互联网企业信息服务能力、华大等机构基因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长征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国标准动车组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实现可燃冰首次成功试采。
整体效益持续优化。今年前5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3%,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7.8%提高到8.1%。从上市公司数据看,今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市企业利润率达9.8%,高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6个百分点。
创业创新更趋活跃。随着“双创”深入推进,市场活力得到不断释放。定制化等新型生产模式方兴未艾,无人机、机器人等通过众筹等方式快速上市,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等融合型创新不断涌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余健表示,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模上还难以与传统产业等量齐观,但其显现出的快速增长势头,表明经济新动能正在迅速积聚,未来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成长的烦恼”亟待化解
尽管发展成绩喜人,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足、要素支撑有待加强等亟需突破的瓶颈
虽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绩喜人,但也遭遇着“成长的烦恼”,亟需扫清发展道路上的堵点、痛点和难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迅速,一日千里,但我们在制度建设、监管手段、政策支持等方面还没有完全跟上,企业和社会走在了前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杜平表示,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制度供给。
杜平举例道,“这些年,我们跟踪了一些企业,刚开始以为这些企业都要烧钱,不烧个5年、8年,好像对不起投资者。但现实是很多企业仅仅用了3年、5年,就进入了投资回报期”。
创新能力不足、要素支撑有待加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发展亟需突破的重要瓶颈。一方面,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技术进步的基础仍不牢固,关键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领域领军及专业人才短缺,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要素方面的不足,也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全球科技创新活动进入高度密集期,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呈现群体突破、深入融合、迭代演进的特征,必须加快发展步伐。”余健说。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也有待均衡。“目前,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深圳等一些大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为集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相对不足,这也是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杜平说。
值得关注的是,6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十三五”时期将安排不低于1.5万亿元融资总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表示,此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重要领域率先突破
我国在加快重大专项实施和成果应用的同时,力争在重要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划明确,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
余健表示,科技部在加快重大专项实施和成果应用的同时,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脑科学、深海装备、航空航天、机器人、新材料、大数据、信息安全9大重要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
“行业趋势+国家战略+企业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企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品的3大支柱,要用‘四新’思维推动新动能培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忠宏表示,与传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同,“四新”思维强调的是新理念、新政策、新要素和新空间。
王忠宏认为,相比过去的“硬资产”,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更加强调对“软资产”的运用,而目前在品牌资产、人力资本等要素方面的投入,我们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托国内市场和全球资源的配置,推进国内东中西和国际产能合作,实现经济产业的共建共享。
中兴通讯无线产品经营部总工程师朱伏生对此体会深刻。他表示,5G作为通信基础网络,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众多新兴产业密切关联,并将在全球创造出12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产出。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加快其发展都在情理之中,中国力争在2020年实现5G商用也是有保证的。
“我们在重视颠覆性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渐进式创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一些沿海地区的领先企业已经用上了第四代工业革命的技术,但内陆省份一些企业可能还停留在第一代、第二代工业革命的技术上。因此,在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上,政府要遵循创新规律,确保政策准确到位,在构建合理创新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高效的投入溢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