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博商业周刊》刊载了李克强总理英文署名的文章《开放经济,造福世界》,文章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国不断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努力,以及致力于扩大开放和推进自由贸易的积极信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发出声音捍卫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强心之剂、世界经济稳定之锚。
时代考验下中国选择开放互利。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本国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执政当局的一大考验。在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上,如何舞好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如何在封闭与开放的选择中发展和保护本国经济,更是对当今世界经济更大的考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和投资安排遇冷、区域经济一体化受阻。在这个充满考验的时代,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人类发展奇迹的中国,选择了开放互利,坚定不移地扛起了自由贸易的大旗。
中国是市场开放的直接受益者。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迎来第一家外资企业进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2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2014年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三十多年来,中国不断开放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不断创新贸易方式,在开放中发展、也在开放中受益。如今,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我国近1/2的对外贸易、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收入,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中国的对外开放并没有止步不前,当下自贸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双边自贸协定和多边贸易安排扎实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措施落地有声。在经济全球化遇阻的今天,中国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迎难而上,继续实施高水平开放的政策。
开放的经济符合各方利益。开放扩大市场,市场细化分工,分工促进效率。贸易的本质就是基于分工的交易,自由贸易决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多边共赢”。自由贸易对交易双方均有利,这不仅有中国发展的现实经验证据,更是经济学理论中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然而,自由贸易对交易双方国家整体上有利,并不必然意味着对所有个人都有利。事实表明,部分西方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坐享国际分工收益,但调节收入分配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跟进,最终致使部分群体生活水平出现绝对下降。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文中指出的:全球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分享方面。遗憾的是,部分西方研究人员没有认清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带来问题的并不是开放经济本身而是本国改革滞后。带着“有色眼镜”将本国“穷人更穷”归咎于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为贸易保护主义寻找一个“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借口,借此以保护之名从开放走向封闭,更不利于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各国是命运共同体,开放经济符合各方利益,封闭经济则一损俱损。坚持开放、推进改革,各国齐心协力让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比封闭经济下实施自我保护更加有效、更加负责任。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自由贸易。改革、开放和自由贸易,正是“不应忽视的中国和世界从中受益良多的原则”。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外向型的中国经济之所以没有在世界需求疲软时失速,之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了成果共享,是因为政府“有形之手”发挥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进一步约束和规范了政府行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保驾护航。政府行为被限制在创造营商环境、提供基础设施、缩小区域差距、调节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越来越少。中国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放宽外资准入和行业准入门槛,创造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环境,在税收、执法上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大力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数据充分表明,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经济培育了新动能。2013年服务业比重首超第二产业,新兴和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互联网催生新商业模式和新生产组织。在中高速增长下,近几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年均高达1300多万,已超过两位数经济高增长时期的就业吸纳能力,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
面对挑战,中国选择了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对内加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外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开放仍会释放巨大红利,中国在受益的同时也必将惠及世界各国,为加速全球化进程、破除贸易保护的藩篱提供支持、动力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