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有学者认为,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此次会议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了今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是兴农之要,也是我国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的重要路径之一。
调好调顺调优结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化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破解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怪现象的有效方法。”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左停认为,抓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就抓住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要在确保“口粮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增加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就是通过完善政策和改革深化,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当前要深化农业领域结构改革,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他表示,应当从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出发,进一步完善小麦、稻谷等农产品价格机制,在粮食收购制度上,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优质农产品发展。
“农业经营结构和生产结构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两个主要方面。”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马华认为,农业结构是动态的,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我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的喜人成绩背后,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等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不断提高有效供给,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全面激活市场诸要素
此次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农业投融资的体制和机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一。”李国祥表示,要适当拓宽农业财政投入渠道,充分发挥农业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将农业财政投入和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有效结合起来。继续深化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丰富完善农村产权结构,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马华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社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样,都要围绕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展开。政府要合理引导各种资源向供给侧质量效益提升聚集。要把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他表示,要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农业政策调整与完善,应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左停认为,现阶段农业政策设计既要保证农产品价格稳定,也要确保农民基本收益,要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政策设计,卖粮难要有政策托底支持;粮食产品要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实行自然风险和市场价格风险共保的新型农业保险等政策。
遵循绿色发展基本要求
为转变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会议指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该退的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
马华表示,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流,应该把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作为首要目标。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李国祥认为,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意味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要发挥政府“指挥棒”的作用,增加农业保护补贴、地力保护补贴等补贴方式和金额,通过激励政策增进农业的生态修复功能。其次,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优质优价的措施,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实现生产和供给的绿色和安全。
记者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