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 八大建议给粤港澳大湾区

  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 八大建议给粤港澳大湾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发挥港澳独特优势,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和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第三次会议于日前在我院成功举行。本次圆桌会议以“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新机遇”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深港合作的新机遇、新思路,以及湾区内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等议题发表了见解和看法。

  基于本次会议内容,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提出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的八条建议,形成本报告。

  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制度优势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八条建议

  深港合作圆桌会议第三次会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规划”,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也意味着区域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覆盖广东省9座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占地5.6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良好、产业链完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都市群之一。

  粤港澳在多年的互动中,已在经贸合作、科技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推动区域内进一步改革创新、融合开放,不仅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社会的深度调整与转型,提高湾区的综合竞争力,更有利于保持港澳的持久繁荣稳定,有利于构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综合枢纽,提升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为此,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和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合作举办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组织专家展开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以下建设建议:

  一、解放思想,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体制和制度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11个城市,且不说香港、澳门,即使是广东9市之间也存在体制的障碍,无法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公平配置。粤港澳大湾区要想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发挥湾区内部高效的资源配置和辐射带动作用,必须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如果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市场都不能统一起来,不能实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就更不用说以一个湾区的形态去应对全球市场了。因此,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制度创新”替代“制度优惠”,通过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突破口岸、金融、贸易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开破商事环境、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制的壁垒,激发湾区内部充分的竞争与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粤港澳自由贸易区,打造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全球化进程中获益最大的国家之一,香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超级联络人”,对珠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澳门也发挥着“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服务平台”的独特作用。中国目前正值发展转型升级、寻求未来发展动力之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继续与国际接轨,以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是紧迫要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时说要“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点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广东省和港澳三地,涉及到将自由港和世界经济连为一体。

  因此,我们建议,在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下,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下,我们的规划应继续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延续邓小平同志的开放思路,将现有的经济特区建成大保税区,推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区化,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将珠三角进一步地推向全球,推向国际化,助力中国在引领全球化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建立统筹协同机制,推动湾区城市协同有序发展,打造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湾区

  当今世界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区域之间、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竞争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更意味着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但过分强调竞争也会造成大湾区内部的整合障碍。目前,作为湾区内部的三个超级城市——香港、广州、深圳备受关注,关于谁是“龙头”、“核心”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这是粤港澳城市群未来面临的一个问题、障碍。同时,目前大湾区内部东、中、西各城市发展水平悬殊,影响到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把整个湾区中最优势的要素整合起来,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和错位发展。

  我们建议,从国家层面推动建立具有约束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全面协调湾区的长远发展与合作,提高区域合作效率;在规划中明确大湾区各城市的发展定位,结合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部分重点产业的发展为抓手,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的湾区资源推动产业重构,增强产业结构的区域合理性和整体性,避免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由政府引导,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四化”——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均衡配置、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湾区优势资源的集群效应,打造一个产业体系完备、各具特色,在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湾区

  四、深化深港合作,努力建成深港经济共同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

  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深港合作带动了珠三角的崛起。而今,深圳和香港作为位置比邻、实力比肩的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有了新的使命和机遇。深港之间无论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还是多年合作的经验与共识,都决定了深港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建议,深港要在粤港澳合作中履行先行先试的职责,探索将香港自由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共同建设国内和国际最大、最好的金融服务中心、航运和物流中心以及高科技产业中心,努力形成“深港经济共同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区”、“蛇口自贸区”为深港合作和国际化的前沿阵地,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引导企业认定国际化标准,建立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争取扩大“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区”到大铲湾甚至宝安中心区,扩大深港合作的辐射效应;充分利用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的契机,促进深圳高科技产业与香港科研基建、金融投资、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发挥深圳的内向市场资源与香港广阔的国际网络叠加优势,带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五、加快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开发为深港科技合作带来新机遇,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香港在国际化的税制、法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深圳产业配套完善的优势将在这一区域得到有效互补,让深港双方科技创新优势与国际创新资源充分对接,充分发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议加快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开发,推动深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尽快部署福田保税区产能升级,加大科创投入,让深圳河两岸科创区实现北连深圳南山科技园,南接香港古洞北科研发展区,推动深港科创产业“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深圳南山科技园—福田保税区—落马洲河套科技园—古洞北科研发展区”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带动整个大湾区走向全球创新高地。

  六、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打造世界级的创新金融中心

  大湾区内有香港和深圳两大金融中心,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基建及与世界资本市场无缝接轨的优势,而深圳致力于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创业投资为特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强化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的优势,广州则是区域金融中心,如果发挥好各自优势又形成合力,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成为世界级金融枢纽的可能。此外,得益于拥有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最有条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地方。

  我们建议借建设大湾区的机遇,强化大湾区内金融服务的互联互通,开发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跨境金融服务支持企业的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比肩甚至超越纽约、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推动金融创新,探索在前海开通香港企业离岸账户,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在既有股票市场的沪港通、深港通的基础上,尽快开通深港债券通,允许境外资金购买内地债券,实现交易平台的联通;探索深港股票初次融资一级市场与深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互联互通。

  七、重新定位和利用珠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黄金水域

  粤港湾区内部的交通已经比较发达,它有三个全球性的港口,九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珠三角城际轻轨都正在建设完善中。但目前珠江作为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珠江连接着南沙、深圳和香港三大港口,它不仅是大湾区内部的一条重要通道,又是通向世界的一条主要航线。现在珠江防洪、排涝、水污染、港口的布局、河道的治理、两岸的岸线利用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不能放任珠江变成一条臭水沟,就不能让航道内船只杂乱行停,不能让两岸大烟囱、小港口参差林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突破口是交通,重点是珠江的航运治理。因此,建议将珠江治理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把珠江的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综合保护、综合开发作为一个重要工程来布局,推动珠江水运科学、协调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黄金水域。

  八、开展基础公共服务跨境衔接试点,共建共享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打造互联互通的经济圈,更要将大湾区建设的红利分享给湾区居民,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将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货物、人流、劳务、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通必然会高度活跃,也必然会对各类公共服务的共享共用提出要求。

  我们建议在湾区内加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合作,一方面要实现在交通、信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互通共用,降低粤港澳三地交流成本并提供便利条件,如简化口岸通关查验、取消跨境手机漫游费等。另一方面也要将湾区建设的红利分享给广大湾区居民,探索湾区内教育、医疗、环境、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互认、资源共享、联合推动,如解决港澳人士的内地永久居留、跨境学童与港人子弟教育资源调配、共建大湾区垃圾填埋场等问题。以前海、横琴、南沙为基本点,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内,特别是与港澳之间基础公共服务的深度衔接,积极研究养老金、医疗、教育等福利的跨境可携带性和落实港澳居民的平等待遇,构建宜居宜业的共同生活家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湾区  湾区词条  粤港  粤港词条  澳大  澳大词条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词条  八大  八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