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近日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为了把这一重要思想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即日起经济日报推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栏目,推出系列理论文章,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重要思想。

  要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

  要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积极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国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的十九大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跨越发展关口具有重大意义。刚刚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

  我们要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迎接新时代,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残缺到比较完整、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变化,为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夯实基础。

  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领域范围上看,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还不够平衡;从层级和质量上看,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煤炭、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而机器人、临床创新药物等产品大量依靠进口,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自给率不足20%;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6年基尼系数为0.465;扶贫脱贫、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亟待加强。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互掣肘、相互交织,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对此,必须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良性互动,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需要。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速已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黑天鹅”现象、“灰犀牛”现象、“木桶”效应等风险,面临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只有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着力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从国际看,虽然世界经济复苏有了一些起色,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显现,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地缘政治冲突都存在巨大变数,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实现宏伟蓝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构建雄厚的经济基础。但目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明显,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资本等要素的水平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6年,最能衡量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占全部专利的比重不到40%和20%;目前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数在1000人左右,远低于高收入国家4000人左右的水平。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实质性改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够强,特别是在品牌、质量、标准上差距还比较大;高层次人才仍然稀缺,世界级大师更是匮乏。要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适应新要求,必须准确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加快提质增效升级步伐,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完成这样的变革,关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两个优先”,推动“三个变革”,加快“四个协同”,健全“三有体制”,建设适应发展新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提高效率效益是发展的永恒主题。要看到,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供给质量和供给数量失衡等,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影响质量效益提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将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着力改变过去主要靠要素投入、外需拉动、规模扩张的思维定式、行为惯性、路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产能过剩、杠杆增加、风险加大、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推动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

  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要把各种要素调动好、配置好、协同好,积极构建结构合理、协同有力、运转高效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共同构成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必须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必须以现代金融为保障,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输血功能;必须以人力资源培育为支撑,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和各类实用型人才。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合理有效流动,发挥各类劳动者和人才聪明才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有效衔接和产业优化发展

  三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制度安排。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应尽职责的经济体制。具体来说,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激发企业家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宏观调控有度,就是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实现新发展,必须全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部署

  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征程昭示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努力增强“四个自信”,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其他任务必须坚持的逻辑主线。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促进了企业效益好转,对促进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发挥了关键作用,必须乘势而上、巩固成果,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要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坚决淘汰僵尸企业,促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同时积极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国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并跑”特征日趋明显,“领跑”态势在部分领域初步显现。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补上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进一步提高创新基础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潜力和创造潜能;培育创新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育和造就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稳,则天下安。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要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发展

  四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五是把握机遇扩大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抓住世界经济回升、分工格局调整的新机遇,加大力度培育外贸新业态,优化进出口结构。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国际发展新领域。加快自贸区建设,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六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建设美丽中国。要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同时,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作出更大努力。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水、气、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强化督查巡查。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时代  新时代词条  高质量  高质量词条  现代化  现代化词条  体系  体系词条  实现  实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