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LPR改革助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LPR形成机制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环,将有利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对未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LPR报价机制,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是打通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公里”的第一步,未来仍需要继续发力利率市场化改革。

  推进“利率并轨”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环节

  当前,“利率两轨”的存在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宽货币”未能及时传到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操作也相应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初步计算,2018年以来央行共实施6次定向降准(或降准),释放基础货币约3.4万亿元,资金供给总体充足,但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企业融资可得性依然较低。

  二是不同市场利率间传导速度慢。随着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了更多的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反应较为迅速,较早出现下降态势。7天期存款类机构信用拆借加权利率(DR007)的中枢线从2018年上半年的2.95%下降至2018年下半年的2.79%。但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下降相对迟缓,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新的LPR形成机制体现货币政策结构性特征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启动了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但自LPR发布以来,其走势与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一致,对现存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并未起到显著的补充或者改进作用。新的LPR形成机制在报价方式、期限品种、报价行范围、报价频率等方面均进行了完善。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以MLF利率为锚,更能灵活、敏捷地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一方面,将贷款利率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挂钩,形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LPR—贷款利率”的传导路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在新的传导路径下,不同市场利率的传导速度将加快。另一方面,MLF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也有利于发挥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截至2019年7月,MLF余额占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负债的35.99%。从8月20日新LPR的首次报价来看,1年期LPR为4.25%,较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下降了10个基点,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贷款利率下降,但幅度相对比较温和。未来央行较大概率降低MLF利率,进一步发挥LPR的引导作用,降低实体企业利率水平。

  二是新增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体现了货币政策结构性特征。当前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有短期、中长期等多个品种,而LPR仅有1年期一个品种,增设5年期以上品种,完善LPR期限结构,能够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这主要考虑到当前我国房价高企背景下,需要坚持“房住不炒”基本立场,货币政策不能“大水漫灌”,需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信贷调控。通过1年和5年期不同的期限品种设定,能够对实体企业利率、房贷利率进行区分引导。从LPR的首次报价来看,也体现了这一点,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分别较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下降了10个和5个基点。LPR期限利差从大于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利差。这体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别设计,有效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实体领域。

  三是新增中小银行作为报价行,能够增强LPR的代表性。报价行基于自身的资金成本、信贷偏好、风险溢价等在MLF基础上加点。LPR的原有10家报价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均为大型国有或股份制银行。新增的8家银行分别为西安银行、台州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广东顺德农商行、渣打中国、花旗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均表现突出。例如,台州银行持续深耕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领域,形成了以“专注实体、深耕小微、精准供给、稳健运行”为主要特征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台州经验。

  四是报价频率改为按月报价,以提升LPR的报价质量。

  对未来商业银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LPR改革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重要一步。伴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管理水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其一,存贷款息差收窄,经营压力加大。新的LPR形成机制下,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被打破,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业务结构将受影响。短期来看,在目前市场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的背景下,贷款利率将趋于下降,存贷款息差收窄。这导致银行长期依赖的高利差盈利模式将无法持续,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商业银行需要拓展新的盈利增长点,提高非息业务占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其二,利率市场化提高后,定价权更多掌握在了商业银行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经营、资金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利率水平,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需要从架构、流程、方法、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风险定价体系。加大金融科技的运用,综合考虑客户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经营状况等因素,做到量身定制,差异化定价。

  其三,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存贷款息差收窄冲击银行利润。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竞争可能更为激烈,行业集中度有可能提升。相对而言,大型银行拥有更好的客户基础以及更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受到的影响更小一些;而部分流动性管理能力不佳的中小银行将承受更大压力,甚至可能会面临亏损淘汰的风险。考虑到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为防止个别金融机构风险的扩大和蔓延,需要政策层面未雨绸缪,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建议加快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破产处置立法、司法体系。当然,长期来看,在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银行也将有更强的动力进行业务创新和经营转型。

  未来仍要加大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整体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的是“先贷款、后存款”的路径。改革LPR报价机制,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是打通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公里”的第一步,未来仍需要继续发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并积极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包括强化对地方政府和平台的全口径预算约束,明确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与分工等。

  二是在时机成熟时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的隐性约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理论上我国已经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实际上存款利率的上限依然受到隐性约束,由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更大,未来仍需要合理把握节奏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三是进一步升级货币政策工具箱。综合不同政策工具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达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一方面,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的期限结构,重点加强长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的创新与使用。在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背景下,近年来央行陆续创新的SLF、MLF等流动性调节工具中多以中短期为主,提高了流动性调节的灵活性。未来可重点加强长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的创新与使用,提供中长期的流动性供给,并进一步把短、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丰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针对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等工具对资金投向进行引导。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信贷投放,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传导  传导词条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词条  助力  助力词条  畅通  畅通词条  机制  机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