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扑朔迷离的经济前景下,如何才能有效掌控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用呢?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需要把握好何时调、如何调、调给谁、调多少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11月16日,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首次提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对比二季度的措辞,央行并未提及“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控重心发生微妙变化。
这些变化,首先来自于10月份CPI的明显下降,给政策调整创造了条件;二者来自于经济增速的持续放慢,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度调整,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三者来自欧债危机、美国财政困境等的影响,全球“二次宽松”的格局已经形成,必须运用更加灵活的政策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震荡。
那么,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扑朔迷离的经济前景下,如何才能有效掌控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用呢?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需要把握好何时调、如何调、调给谁、调多少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所谓何时调,就是调整的时机问题。应当说,这是政策调整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调整的时机把握不准,不仅无法有效发挥政策的作用,而且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就本次应对金融危机来看,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的时间切入点是非常好的,如果欧美发达国家也能像中国一样及时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相信绝对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关键在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他们在处理特殊问题方面的弱点,以至于到现在仍处于经济严重低迷状态。
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物价开始进入下降通道,毫无疑问,政策调整的窗口已经打开,货币政策也到了需要作出适度调整的时刻。最理想的时机是,待11月份的CPI出来以后,根据CPI的变化情况对政策作出调整。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货币政策进入调整窗口,应当如何去调整呢?这显然是一个既需要智慧,也需要胆量,更需要谋略的问题。因为,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虽然时机把握得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节奏和力度把握得并不好,特别是节奏,2009年一年时间,信贷资金投放了整整10万亿元,这显然是严重违反经济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也是去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目前的境况而言,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都应当是“轻手轻脚”的,不能放得太快和太大。不然,会“吵醒”沉睡的困难和问题、矛盾和风险。基本的观点是,用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调整的主要手段。虽然在民间资本十分活跃和宽裕的情况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的流动性影响有限,但是,可以有效发挥政策的导向和影响作用。这一点,必须十分清醒。至于加息等政策手段,必须依据CPI的变化、房价的下降情况、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二次宽松”的走向等再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显然,政策调整不能是盲目的,也不能是机械的,微调也好,适度加大调整力度也罢,都必须充分考虑政策调整的目标和目的,即把政策调给谁,谁才是政策调整的享有者或影响者。
纵观我国宏观政策调整的一贯思维和做法,一般情况下,采取的都是“一刀切”的做法。如果仅仅是因为经济过热或过冷,这种方式还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但是,如果不完全是经济过热或过冷,而是存在许多特殊情况,“一刀切”就不仅不能产生正面效率和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和作用了。在一定程度上,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在这方面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刺激”,直接导致了今天宏观调控难度的加大。
所以,目前货币政策的调整,或者说适度放松,必须十分明确的是,要把政策调给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而不是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把政策调给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10月份的信贷资金投放虽然又出现了一次井喷,但实体经济仍然资金紧张,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不是政策调整就一定能够发挥作用的,而必须掌握政策的调整目标和方向。
至于政策调整的力度,亦即幅度放在什么位置。笔者的观点是,一要看CPI的走向。因为,10月份明显下降,不代表以后也会明显下降。而且,从近一段时间以来蔬菜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看,春节期间蔬菜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也就是说,CPI仍面临许多不可见因素。二要看欧美国家债务危机的化解以及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如果形势好,政策的调整幅度可以大一些,相反,则要慎重。三要看房价的走向,如果房价朝着调控的目标发展,政策可灵活调整,否则,仍然需要从严,但可适当放宽首套房的首付比例等。因为,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房地产市场不能长期低迷,不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
总之,政策已经到了调整窗口,但由于外面的风太大、雨太急,窗口还没有到可以开大的时候,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要求,把握好政策调整的时机、力度、节奏、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