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5月25日发布《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后,近日,银监会、证监会、国资委、交通运输部、卫生部、铁道部等六部委密集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传统垄断性行业。种种迹象表明,在全球经济疲弱和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向以内需为主的平衡增长模式将是唯一的选择,而在这一增长模式下民营企业将以其更高的效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化能力而成为主体。
这一“非公经济36条”似乎要焕发活力,民间资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事实上,允许民资进入垄断行业并不是新政,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出台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非公36条”,5年后的2010年5月国务院再度出台“新非公36条”加以完善,指出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鼓励民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六大领域。
现如今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国务院又重新出台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要打破行业垄断、发挥民资力量,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稳增长的经济目标。民资不仅在解决就业方面贡献最大,而且在税收方面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给民资的生存空间越大,其发挥的积极作用就越大,譬如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有效拉动内需等。
为了稳增长,目前从政策层面上为民资提供了冲破垄断行业大门的契机。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民资进入垄断行业还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体制问题。尽管此次六部委雷厉风行落实国务院的政策出台了实施意见,但我们知道,垄断行业产生的根源在于体制问题,要打破垄断行业必须要进行深层次体制改革,比如限制垄断企业的各种特权、切实执行《反腐败法》、对垄断行业进行清晰定位和范围界定等。如果没有改革来铺垫和开路,民资必然顾虑重重,望而却步。比如,铁路系统是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定价统一清算,民资没有任何自主权怎么会愿意进去?我认为,只有改革先行,创造适合民资的生存环境,民资才能真正的进得去。
其次是建立平等竞争机制问题。虽然政府有关部门表示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把资源让给了国有企业。民资进入垄断行业遭遇到的三重门,即“铁门”、“玻璃门”、“弹簧门”不打破,民资就不可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与垄断行业展开平等竞争,正是由于这三重门造成了一方面民资进不去,或看得见进不去,没实力不敢进;另一方面即使进去了,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也会会逼你退出来。不解决平等竞争的问题,民间资进入垄断行业只会成为纸上谈兵或一句空话。
三是行业风险评估问题。比如在电信行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加上如今技术飞速发展,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投资风险就更大。虽然宏观政策有利于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业,但作为资金和技术极为密集且垄断性较高的行业,民营资本在进入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壁垒。在能源行业,民间资本参与我国核电建设以及油气开发虽然被认为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有很多问题仍待解决。在石油行业,虽然民营石油企业现在积极壮大自身的实力,但其与大型国企相比毕竟资金量不足,难以参与大型项目。在金融业,虽然民资进入银行业的政策障碍已不复存在,但从目前看,在地方中小银行近年来的增资扩股潮中,地方政府一般还是会倾向选择国有大型企业。
此外,由于大部分民营资本来自于传统行业,许多民营资本对从事金融运营与管理的经验比较缺乏等。总之,民资进入垄断行业有机遇,更多的是挑战,而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没有挑战,只有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我们才会取得进步。我认为,要想真正让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不仅要破除垄断行业的准入限制,更重要的是要消除种种无形的障碍和阻力,改革庞大的国有部门,给进去后的民间资本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才能实现政府出台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的目的,使民资为中国经济保增长作出特有的贡献。
(张力军 经济学博士,第一视频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APEC发展理事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