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推进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大扶贫力度、创新扶贫方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8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这个成绩的取得,产业扶贫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是衔接劳动力、土地、资产等要素的联合器。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能够优化配置贫困地区各类资源,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拓宽他们增收渠道。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许多贫困地区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例如,内蒙古科右中旗推动合作社养殖、冷链物流、民族文化和刺绣等产业发展,做好富民产业文章;青海共和县利用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阔的天然优势打造光伏发电园,创建青海特色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四川甘孜全域旅游产业率先垂范,走出一条“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穷人变股民、牧民变居民”的旅游脱贫之路,不断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从短期来看,产业扶贫见效快。但从长远来看,要实现稳定脱贫,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仅靠产业扶贫、就业帮扶是不够的,还必须走产业振兴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激发产业活力,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农民增收、创收后劲不足导致的返贫问题,而且能够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稳定发展、高质量发展,显著提升发展能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面对即将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新形势,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就要走好产业振兴之路,这也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对发展产业提出的要求。

  一是继续发展贫困人口受益产业。一方面,贫困地区要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地区发展的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民族手工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立足市场需求,不断探索特色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之路,大力推进“一地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培育,最大限度盘活本地资源要素,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激励他们生产、创业,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融合是深入发掘村社资源优势以实现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内部化的关键环节,也是稳定贫困人口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除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外,还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为产业振兴与村社集体经济壮大、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造健康稳定的运行环境。

  三是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要注重把脱贫攻坚同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社会治理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治理能力,推动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在实现产业振兴过程中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为农村产业振兴提供和谐社会环境。

  四是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产业振兴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基层党组织、驻村干部要发挥组织优势,创新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积极引进产业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本土脱贫致富带头人,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产业振兴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李波,系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脱贫  脱贫词条  攻坚  攻坚词条  巩固  巩固词条  振兴  振兴词条  成果  成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