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全民共享: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权利相统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种发展理念反映着一定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引领着发展潮流,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提出来,既顺应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又蕴涵着鲜明的问题意识,表明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这一思想蕴涵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权利的统一。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对发展理念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切实改善民生。民生改善了,人民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就会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激活社会发展动力,从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筑牢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基于这一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这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全民共享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确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既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享有发展成果的价值主体。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不是部分人富裕。这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致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为人民谋福利为最高标准。为此,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为目的,并以人民是否共享发展成果作为评判改革发展成功与否的依据。

  全民共享不是绝对平均享有,而是相对公平受益。共享发展虽然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但不是片面追求改革成果的平均分配,更不是不劳而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体现发展成果的分配相对公平,也要体现发展的权利、机遇和规则都相对公平,使广大人民最大程度地提升获得感。所谓公平,是指每个公民的付出与回报成适当比例。平均主义并不是真正的公平。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有其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如果非要把差异均等化,本身就是不公平。人们过去并没有真正理解公平的内涵,把公平简单地等同为均贫富。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物质财富还不充足,人们的精神境界还不够高。这一状况决定了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社会分配需要将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统一起来,坚持公正和惠及全民的原则。如果把共享理解成平均,实践中搞没有差别的“大锅饭”式平均主义,对于那些付出更多精力、创造更多价值、作出更多贡献的人是不公平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消除和避免平均主义的旧观念,遵循差等原则,以财产和收入的公平,促进社会公平,达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相对公平。

  共享发展是包含着可控贫富差距的共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是包含有差距的共享,但差距不能无限扩大,而应调控在合理范围内。这就要求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生产持续良性发展,“把蛋糕做大”,筑牢共享的根基,创造改善民生的条件;同时要努力作好精准脱贫工作,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把蛋糕分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形成符合共享发展的收入分配格局,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如果听任收入差距加大,贫富悬殊愈烈,将会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共享发展就缺乏稳固的根基。这种不良现象既会造成勤勤恳恳的合法劳动者,由于所得与其贡献不匹配,影响其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影响消费驱动经济的发展,直接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乏力,使生产发展停滞不前,严重的时候会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全民共享,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政治问题。

  总之,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要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统筹安排经济社会的各种活动,既要发挥人们的主人翁精神,为促进社会公正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消除两极分化,确保弱势群体利益最大化,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彻底消灭贫困,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而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权利相统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全民  全民词条  主体  主体词条  地位  地位词条  权利  权利词条  统一  统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