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结合目前政策变化和我国资本市场现有的条件,我觉得新三板有很大概率将成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排头兵。”北京一家大型上市券商的分析师表示。
本报记者 谷枫 北京报道“不管市场发生怎样的波动,还是要坚定不移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3月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此前在3月5日发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3月12日证监会新任主席刘士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都提到了 “多层次资本市场”这项内容。
而另一方面,两会期间有关资本市场的政策亦出现了一些变化,注册制没有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而是出现在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另外,“设立战略产业新兴板”这项内容也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被隐去。
“结合目前政策变化和我国资本市场现有的条件,我觉得新三板有很大概率将成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排头兵。”北京一家大型上市券商的分析师表示。
两会政策生变
在本届两会召开前,有很多新三板市场人士对注册制推进,以及战新板开板可能造成的抽血效应颇感担忧。
而记者也了解到,上交所战新板储备的企业当中不乏新三板上的优质企业。但两会期间政策风向的变化让市场始料未及。
先是注册制改革被写进“十三五”规划纲要,描述也变成了“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随后战新板推出进度情况也变得不明晰。
3月15日,根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十三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意见,对其进行了修改完善,共拟修改57处,其中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 (下称“战新板”)这一内容被删除。而这一项改变于3月16日上午由全体代表表决通过。
连续两项变化突然间使得新三板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棋局中的地位变得微妙起来。
而一些学者和市场人士认为,如果注册制推进放缓,战新板推进预期不明朗,那么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其组成部分包括新三板将有可能承担一部分试验注册制的责任。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便指出:“这个现在已经是一个共识了,就是说如果在面上没有办法尽快推出注册制的话,它可能需要一个特区一样的东西来进行试验,新三板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个注册的性质了,但是它也有许多要配套的地方,也面临着进一步的加强。”
光大证券(60178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徐高也认为:“因为主板存量很大,改起来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可能在新兴的市场先试行,是一种不错的策略。在新的行业新的市场开始注册制,等它慢慢发展壮大之后,注册制也逐步成熟了。而且在新的市场慢慢实行注册制,可以积累经验。”
正是政策的变化和现存条件的对比,让企业也重新思考资本市场入口的问题。
先是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馈,曾经做好了去战新板的打算,如今还要再权衡下新三板目前的情况。
另有一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董秘则告诉记者,“我们已进行了IPO辅导,如果注册制和战新板进度不明朗的话,我们还得选择留在新三板。”
新三板的制度红利
事实上,新三板的一些制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向IPO靠拢。
2015年11月20日,证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探索放开挂牌同时向合格投资者发行股票新增股东人数35人的限制,加快推出储架发行制度和授权发行机制。
“一旦修改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第39条,放开定向发行35人限制,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变成了向特定对象进行的IPO一样。”中信建投一位承做新三板的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股转系统也在做配套政策的完善。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了解到,股转系统将改革新三板特有的“挂牌同时定增”模式,未来将要求企业只有在取得挂牌同意函之后,才可向投资者定向发行。
根据这项政策变化的意图,某沪上券商人士向记者指出,如果挂牌企业在取得挂牌函后再向市场上的投资机构及合格投资人进行路演,推介,之后进行询价,最后定价发行,这一套流程实际与A股IPO的流程相似。
“一旦这项制度正式实行势必可以缓解一部分IPO堰塞湖的压力。”前述中信建投人士认为。
除了缓解IPO的压力,因为战新板推进预期不明确的VIE架构回归公司,也可能会有一部分选择新三板。
鼎新资本的董事长张弛就表示,“”战新板“前途未卜之下,无论是发展迅速的研发类亏损企业,还是为了美股回归私有化负债累累的明星企业,能选择的只有新三板。因为新三板允许亏损企业挂牌,新三板能够解决美股私有化回归着急偿还私有化贷款的时间需求。”
不仅如此,预计5月实施的新三板分层制度也颇具政策支持。
全国股转系统曾表示,创新层市场将以提高市场效率为核心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优先进行融资制度、交易制度的创新试点。
另外,还将对创新层挂牌公司建立一次审批、分期实施的储架发行制度,和挂牌公司股东大会一次审议、董事会分期实施的授权发行机制,加强融资定价指导、限售管理和募集资金使用的管理;探索并购贷款和并购基金的可行性。(编辑 郑世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