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能否成功关系国家命运,关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也是国企国资改革落地见效之年。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及其改革提出了新任务,可以预见2018年国企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迎来全面改革施工期。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国企改革迎破竹之势”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2018年国企国资改革将迎来完善升级版。《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变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预计以授权经营体制为主的国资改革,将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牛鼻子”,国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出台后,放权、授权范围将进一步细化和扩大。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在酝酿国资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相关公司的组建势必加快,综合性改革将深化。
近几个月来,彭亮一直处于煎熬的等待状态。2017年8月28日,他所在的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宣布重组,三个月后国家能源集团正式挂牌。“目前还不知道影响有多大,就看后期具体怎么改了。”
这种改革带来的明显冲击并不是个例。随着前两年“1+N”政策框架的形成和十项试点的推开,2017年国企国资改革进入施工期,迎来落地见效之年。2017年前11个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467397.6亿元,同比增长14.5%,利润总额26008.1亿元,同比增长23.5%。中央企业实现营收2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利润总额13253.3亿元,增长17.2%,增速创近5年同期最好水平。
国务院国资委提供的一系列数字显示,截至2017年12月19日,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全部批复完毕,各省级国资委出资企业改制面达到95.8%。87家中央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已在重点领域确定3批50家混改试点企业,中央企业中已开展混改企业户数占比达68.9%。成功实施3组7家企业重组,监管央企户数由2003年的196家调整至98家;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31家省级国资委出资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工作已经完成。
改革并不止于此。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做强做优做大的着力点从企业变为资本,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为重要内容的国资改革被摆在突出位置。”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长期以来,国企改革受国资改革拖累,主管部门成为改革主体,企业则成了执行主体,企业经常不能决定自己的改革命运。2018年以国资改革为主,是找准了症结,牵住了国企改革的“牛鼻子”。
由管实物形态的国有企业向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转变,首先是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关键是经营权的“放”“让”“授”。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强化了3项管资本职能,精简43项监管事项。其中,授权8项,涵盖了经理层成员选聘、业绩考核、薪酬管理以及职工工资总额审批等企业呼吁多年的事项。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文中强调,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以管资本为主深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科学界定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边界,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改变行政化监管方式,改进考核体系和办法,落实保值增值责任,提高监管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
李锦认为,2017年央企公司制改革后,国家以股东的形式参与,国有企业不再是行政性企业,为“管资本为主”的监管路径铺平了道路,预计2018年国资委将进一步放权、授权,使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开。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也表示,出台国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后,监管将更细化,会有很多新的内容。
而改革国资授权经营体制,着力点还在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2014年起,国务院国资委先后选择了国投、中粮等8家央企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并选择诚通、国新2家央企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37家省级国资委中,有21家改组组建了52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李锦表示,2018年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改革势必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是建立三层框架,把权力授给投资公司、经营公司与实体公司,相关公司的组建将扩围。胡迟也判断,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组组建的步伐势必加快推进,运营模式也会在国企国资改革发展中进一步得到明确。
资产总额超过53万亿元人民币,境外资产总额超过6万亿元,分布在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在最新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有48家入围,高铁、智能电网、“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组数据标注着我国中央企业在全球竞争版图的最新方位。
下一步,央企还将在全球价值链上继续攀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十九大报告中对国企改革发出的新的“动员令”。《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国资委将重点从机制、创新、产业、开放、人才五路推进强企,与此同时,被业内视作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路径之一的重组整合也将在今年提速推进。
如何理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在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看来,打造国企国际竞争力,就是要形成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能够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行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在全球产业发展中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央企呈现出实力更强、结构更优、贡献更大、国际化水平更高等变化。事实上,无论是从规模、增速、国际化水平、还是从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来看,我国目前已经有不少央企已迈进或接近世界一流企业的阵营。在最新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有48家入围,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家公司分列2至4位。
以作为国际经贸投资合作通用语言的“标准”为例,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介绍,在全球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主导推动的TD—LTE技术,已成为国际电联确定的全球4G国际标准之一。目前全球有53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99张商用TD—LTE网络。
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刘化龙说,中车国际业务订单签约额从2012年的35.88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1亿美元,增长125.8%,其中“一带一路”的订单占出口订单较大比重。中国中车不仅企业“走出去”,还带动相关产业和标准“走出去”,为世界轨道交通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不过,对照世界一流企业,也仍有不小差距。“我们要认真地、全方位地检视不足,认清自己的差距在哪儿,才知道往哪儿努力、如何努力。”肖亚庆坦言,一方面,目前,不少中央企业资源对外依赖度还比较高,在国际竞争中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一些核心产品、关键零部件,还有很多要大量依赖进口。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近年来央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放眼国际市场,竞争力仍需不断提升,从“世界水平”到“世界一流”,实现新目标、新任务,需要新手段、新动力。
五路推进强企,具体而言,机制强企,是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创新强企,是加快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产业强企,是加快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登;开放强企,是提高国际化水平;人才强企,是把国内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通过好的机制集聚到国有企业中来。
李锦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竞争首先是企业实力的竞争。现在,我国国有企业正从跨越式发展追赶者,变成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的并行者,有的领域和行业已经成为领跑者。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培育我国经济的新优势,为了在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中高端,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需要立足于培育适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重构国企改革动力体系。
在李锦看来,重组整合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2017年,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涉及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步伐正在显著加快,围绕着国企改革的市场化重组正在全面加速。2017年成功实施了国机集团与恒天集团,保利集团与中轻集团、中国工艺集团,中国国电与神华集团3组7家企业重组,国资委监管央企户数由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的196家调整至98家。重组整合的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中国建材2017前8个月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利润同比增长98%,成为全球最大建材制造商、建材技术服务商和建材工厂外包管理商。中国远洋海运2017年上半年的利润已经超过百亿元。
“下一步央企的重组整合,将重点抓住‘五个聚焦’”,国资委改革局局长白英姿表示,下阶段国资委将聚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突出精干主业、聚焦做强做优做大、聚焦行业健康发展、聚焦创新能力提升。
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表示,通过重组整合,央企战略定位更加准确,功能作用更有效地发挥,央企总体结构更趋合理,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发展质量获得提升,形成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这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标志着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从跟随追赶到主动引领,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中国品牌”走上世界舞台中央。
这种创新驱动效应将持续爆发。《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国资委提出2018年要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协同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的基金战队正谋划扩容,同时随着混改进程的再提速,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员工持股改革也将再掀风潮。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徐福顺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央企业共建设双创平台970个,其中互联网双创平台121个,实体孵化器187个,科技产业园区84个,各类创新创业活动578项,成立各类创新发展基金两百余只,拥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13个,依靠双创工作,带动全社会就业超过600万,促进一批中小企业发展。
其中,2017年上半年,标志着央企创新发展基金顶层设计的“协同创新”4只基金已全部创立,首期规模超过1500亿元,基金总规模达4300亿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领域。“引导基金的更大作用在于,通过国资委出资、央企牵头的形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最终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
在地方和企业层面,促进创新的产业基金也可谓多点开花。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设立了自主创新基金,支持各类有独到之处的技术创新概念先导性研究。2017年12月,由安徽省投资集团组建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正式启动运营,计划总规模100亿元,前后分两部分设立,主要投资但不限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量子科学领域有关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前沿技术企业。
徐福顺透露,未来将打造一个基金系,即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系,强化技术与资本结合。国资委正在积极加强与科技部战略合作,研究设立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研究创业投资有关政策,推动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的发展。
国企创新力的迸发,还有赖于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改革,混改和员工持股的探索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员工持股的比例达到了20%。”西安瑞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恩怀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实行了混合所有制,通过探索市场化配置资源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发挥产业培育平台功能。
在非科技型企业,员工持股也被作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效益的重要举措。2017年“混改第一单”落地东方航空旗下的东航物流。引起业界注意的是,东航物流将本次增资扩股后注册资本的10%用于员工持股,占股比例之高在此前的国企改革员工持股试点中为首例。“由于东航物流本身股本高达41亿元,规定的单个员工持股上限1%,实际上金额有4100万元之多。对目前125名持股的员工而言,都是要拿出真金白银来的,持了股,就相当于背上身家在打拼,必须奋勇直前。”东航物流总经理李九鹏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中已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户数占比68.9%,10户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中央企业子企业已完成员工出资入股和工商登记;21个省(市)126户企业开展了员工持股试点。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指出,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下一步要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措施,加大中长期激励力度,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2018年国企改革将进入全面施工期,混改进程再提速,尤其是地方将“唱大戏”,探索员工持股是重要内容。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曾表示,“员工持股是接下来国企改革的重头戏,从政策力度来看,地方实施员工持股的力度已经超过中央、国资委的文件。”
有消息显示,备受关注的联通员工持股启动在即,持股人员的大名单正处于层层筛选的前期阶段。山西焦煤也出台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引导集团各二级公司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鼓励在二级以下公司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中包括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山东国资委主任张斌表示,2018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定省属企业混改指南。健全完善多层次激励机制,制定契约化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指导意见、省管企业上市公司奖励基金激励办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操作指引及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管企业建立实施企业年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