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融合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贯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坚定不移贯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同时也表明党中央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民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融合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成就
从我国发展实践看,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慢到快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作出了卓越贡献。从中国国情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社会分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了各种社会要素的积极性,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而有效的路径,更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增加了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竞争合作,有效驱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提质增效。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取得历史成就看,2010年,我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的15%。可见,正是由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实在在推动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成就。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各自都获得了巨大能量和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改革扎实有序推进。一方面,国有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从发展实践看,我国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正是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导下,明晰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方向,加快了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一系列措施陆续落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使得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国有企业竞争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不断焕发生机活力,稳增长、促就业、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凸显。党中央通过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渠道和方式,激活了社会资本等各种要素,推动了市场有效竞争,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全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大局的稳定发展。
两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深度融合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富有成效的社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条,所有制的多样性既促进了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也提供了人民群众自主追求和实现利益诉求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两者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推进社会分工体系、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互补性延伸性,既彰显公有制经济适应和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性、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公共服务供给,也充分发挥了多种多样、自由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近些年,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央企业在产权层面已与社会资本实现了较大范围的混合,国内一些知名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中央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从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看,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民营经济在适应新常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的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在看到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近一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次给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加油鼓劲。从辽宁调研,到给民营企业家回信,到广东考察,再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多次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强调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置疑;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练好内功、守法经营;强调要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一定能在发展中解决。李克强总理在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五个进一步”,强调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力度。刘鹤副总理答记者问时,强调“四个必须”重要举措,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相关职能部委正在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减税控费融资等支持政策。可以说,中国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政策利好的暖春”已经到了。
党的十九大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还明确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报告中重点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研判等重要论断,这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民营经济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阶段。
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以明确改革方向、突出改革重点、持续优化改革方案方法为大逻辑,取得了一批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极大释放了新时代的改革红利。具体来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促进形成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充分释放有效供给,大大改善了供给质量,着力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创新转型发展正成为新引擎,使得民营企业有效投资空间逐步拓展。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逐步优化,标志着我国坚持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被消除,进一步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营商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我们要正确认识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牢牢把握历史性发展新机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从政治社会生态构建、政府政策执行力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等三个层面改革治理措施,打出“组合拳”,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认识、强化落实,形成支持民营经济积极发展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我们必须站在政治大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民营经济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国有经济的互补共生关系,积极落实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全面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惩治党内腐败分子,净化政治环境。加强舆论引导,正确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积极营造为民营企业发展传经、赋能、送宝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坚定民营企业家一心一意创新发展的信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一种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
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提升政策执行力,全面打造高效能政府。一方面,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培育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创新发展的土壤。要进一步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压减行政许可等事项,进一步简化企业投资审批,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提升政策执行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要考虑实际执行同政策初衷的差别,考虑同其他政策是不是有叠加效应,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民营企业要练好内功,完善治理结构、主动创新创造,不断提升自我治理和发展能力。肩负新时代经济发展重任的民营企业家,必须正确认识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苦练内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坚持讲正气、走正道,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民营企业要加快提升企业管理和发展适应能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激励机制建设,加快实现企业治理机制专业化和产权结构多元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转型升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执笔:张占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