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如果我们对粮食危机“故意看不见”,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执行者所推崇的政治理念,更是中国当前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有迹象表明,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其特征是,一边是中国粮食丰收,而另一边却是粮食进口的猛增。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顺利实现了“八连增”,今年的夏收也进展顺利。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粮食进口也开始了大幅度增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似乎已经岌岌可危了。
农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中国共进口谷物621.6万吨,同比增长377.3%;其中,小麦进口197.6万吨,同比增618.8%;出口10.9万吨,同比降5.9%。玉米进口187.7万吨,去年同期进口仅2.5万吨,同比增长达到令人咂舌的74倍;稻谷和大米进口97.3万吨,同比增17.1%。
一个基本事实是,进入21世纪初,中国粮食自给自足还能达到95%,之后逐渐下滑。虽然去年国内粮食实现了“八连增”,但一些专家估计,如果把大豆、玉米包括在内,核算下来,实际上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想想看,作为13亿人的大国,中国粮食缺口达到10%是什么样的结果。
很少有人想到未来的某一年,由于自然灾害,中国粮食产量大幅降低,库存粮食仅够吃几十天甚至几天,那时的中国人该怎么办呢?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出:“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
之后,媒体调查的结果印证了袁隆平院士的担忧:有的粮库“去年秋天就已清仓了,没有一粒粮食”。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一旦各地粮仓的粮食所剩无几,其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一些专家总以中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城市建设导致耕地不断减少,以及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国人随时面临“吃饭”问题,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农民不愿意去生产粮食,因为“种粮比较利益”低。
这些年,政府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鼓励种粮政策,不过由于补助幅度低,而且落实经常不到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例如政府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少缴的那几百元农业税,却由于近几年各种农资费用的大幅上涨抵消。
粮食作为一种政治武器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政府都对农民种粮实行大量补贴。据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占了农民收入的40%,欧盟多国政府补贴也占了农民收入的35%左右,日本对农业的补贴也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1.1%。在这些国家,农民的收入至少跟城里人差不多。
但是在中国,随着种子、化肥、农机、水费、电费的不断攀升,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净挣两三千元,不及进城打工收入的三分之一,比城里人更差了四、五倍。目前中国农村的强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打工,农民工数量达到2亿多,未来可能还会增加4亿。人们不愿种田,这是未来粮食生产的一大隐患。
这让我们联想起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当时这本书震动了中国和世界,时至今日,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总产量提高有限,人均消费却持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9年出现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目前,中国主要通过进口大米、小麦、大豆等来弥补这一缺口。
然而,粮食进口量的猛增已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已造成负面影响。根据中国大豆进口的教训,玉米进口量上去了,恐怕就下不来了。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玉米年进口量可能达到2000万吨,这一数字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将会产生影响。曾经能够与美国比肩的第二大玉米出口国中国,2010年反而累计进口了157万吨玉米。而今来看,玉米进口逐步“常态化”,已成难逆之势。
什么都可以缺少,但粮食不可少。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如果我们对粮食危机“故意看不见”,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执行者所推崇的政治理念,更是中国当前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