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把脉中国经济,释放了哪些开放利好?
9月6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来自政府的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以“贸易、开放与共享繁荣”为主题进行了研讨。与会嘉宾认为,中国正不断打造开放新平台、拓展合作新领域。未来各国需要进一步提升合作深度,共享经济繁荣。
开放新平台:区域一体化为开放发展铸就新引擎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在与会嘉宾看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正为开放发展铸就新引擎。
中共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中心主任吴思康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是发挥粤港澳优势,推动科技产业创新,并提出了5个战略定位,其中第二定位,即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学创新中心是最重要的定位和目标。
吴思康介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构建开放性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也就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围绕打造这一创新走廊,会出台一系列促进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创新跨境流动的政策举措。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总裁兼董事长张晓蕾认为,大湾区对外经济开放度、经济活跃度在国内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今年上半年通过对20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调研显示,超过64%的受访者对大湾区所可能带来的新的业务机会表示乐观,去年同期是49%。此外,大湾区居民的就业、金融服务需求、置业需求、教育医疗等需求,都是未来湾区发展的一些重要引擎。
此外,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吴思康表示,交通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通过对交通布局重新谋划,可以改善整个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分布。思科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萧洁云认为,大湾区地理环境非常有优势,应该利用优势来吸引不同外资来到大湾区,同时在“一带一路”方面做出贡献。
永利(澳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志玲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融汇了多元化的文化背景,而且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为规划好服务创新、错位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业的创新和人才培训方面,成为全球制高点,吸引全球服务业的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创业,走出中国特色的湾区发展道路。
从金融服务领域来看,张晓蕾认为,人民币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主要货币,湾区有先天优势,香港是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性市场最主要的一个支撑的铆。另外,应扩大两地居民对金融产品的投资需求,在现有的QDII、债券通、QFII等已有模式以外,能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让金融产品能做到互通。
拓展新领域:数字经济为共享繁荣开拓广阔空间
当今全球处于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时期,数字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共享繁荣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指出,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硅谷,有完全不同的逻辑起点和逻辑路径。陈煜波表示,我们发展的逻辑前提是“四化”同步,我们没有走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互联网收割了工业化和数字化两波红利。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正在大量复制到东南亚、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
中国政府成功地将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转化为数据红利。在陈煜波看来,过去大概一二十年,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在推动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宽带中国提速降费。这个经验也是可以推广到一些新兴市场的。
移动产业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每年都是数量级增长。现在整个移动产业对于全球GDP的贡献是4.8万亿美金。全球移动通讯协会大中华区总裁斯寒指出,未来15年,5G对于整个全球的经济贡献会达到2.2万亿美金。他认为,政府从政策上面应该给予很多扶持和支持,包括网络建设和投资。他还指出,作为国际化跨国企业来讲,受到各国多边企业监管影响,如何在全球化框架下,创新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是需要各国包括跨产业不同部门的政府监管部门共同思考的问题。
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表示,国家标准和全球标准应该形成一定的接轨和互联互通,这方面的国际合作对于未来的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所以在全球新兴安全准则上,中国有足够的体量以及非常好的对于数字经济的实践,也有能力在这方面做更多工作,引领未来全球化的一些数字经济标准形成和推广。
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肖风认为,数字经济是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出现的新形态。数字经济需要有不同于现有金融体系的另外一套新的金融体系来为它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服务。数字经济需要有数字金融,数字金融离不开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的血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平指出,伴随着数字货币的来临,其实是对现有国家和国际货币体系极大的挑战。规则、标准、应用规定以及国际协调到底往哪儿走,这都会影响到数字货币未来的发展方向。
合作新高度:“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中国全方位地推进与“一带一路”各参与国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繁荣与进步。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宪功表示,从参与“一带一路”的实践中比较深刻的体会是,“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沿线各国的事,合作共赢是“一带一路”永恒的旋律。
武宪功说,自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凝聚了对“一带一路”的共识,增进了对倡议的响应。目前,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70多份合作文件,合作各方一道分享着“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红利和成果。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武宪功认为,“一带一路”的起点在“路”,发展方向在“带”。
“过去的70年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支撑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步老化,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制约开始逐步显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获得了更多更加实际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下,绝大部分的投资用在了基础设施等‘一路’项目的建设上。”武宪功说。
武宪功同时指出,随着“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到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尽管能直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但对当地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比较有限。“一带一路”要行稳致远的关键,就要培育工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经济“带”。经济带、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助推合作国家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改善项目所在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对于“一带一路”国家工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表示,“一带一路”国家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但顺应工业4.0的发展,发展数字经济的迫切需求是相同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数字化领域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李颖介绍,目前“一带一路”产业合作正在走深向实。工业互联网平台继续走出国门,向国外分享中国制造的力量。不仅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吸引国外企业进驻平台,引领工业的模式创新。
李颖建议,要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首先要坚持联动发展,加强协同;其次要坚持创新发展,挖掘增强动能;三是要坚持包容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表示,6年来的成果证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提供很多机会,通过互联互通促进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因为这是一个联动的增长,会推动整个交易成本的下降。
胡必亮认为,“一带一路”要继续走深走实,实现行稳致远,就要处理好、定位好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政府是引导,市场是主导,企业是主体。把这三个层面都处理好就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另外,胡必亮还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保持社会责任感,要坚持绿色发展,还要坚持民生导向,选项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民生的需求,不能仅仅做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