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必须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举措,逐步化解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瞄准目标完善新机制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瞄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三大目标,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一是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础,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和薄弱环节,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二是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的均衡性。根据不同区域发展实际,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三是聚焦民生短板促进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尊重客观规律,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因地制宜推动四大区域板块高质量发展。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推动西部地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围绕国家对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需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中部地区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发挥东部地区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快在创新引领上实现新突破,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精准支持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长效帮扶机制,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动能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不断优化完善区域发展格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一是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进三大地区与周边毗邻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深度融合。二是积极发挥长江和黄河联动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纽带作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治理要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划定主体功能区是为了高质量发展、差异化发展、协同化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整体谋划。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推进城市化地区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二是坚持精准分类施策,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进一步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二是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规律和长期趋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引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加快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