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创新观点。其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等五个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创新,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活性,其内涵思想是指导全党践行初心使命,凝聚人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断前行的强大武器。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坚守人民立场始终不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鲜明地把人民立场纳入党的先进品质中。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否先进,首先就要看它是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看它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上做出什么样的和多大的作为。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首次”,是指将它与“发展思想”相联系,着眼的是新理念形成的角度。从其内涵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一个话语系统,它的形成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奠定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具有话语创新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虽然着力解决的是转变党风问题,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指向却鲜明地烘托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许多新的话语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中形成,“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新话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赋予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可感知、可衡量、可评价的务实性。“获得”是个很实在的概念,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人们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得出判断;人民幸福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对获得的感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希望获得什么、怎样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是党治国理政实践必须时刻关切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新话语,既透视着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又以崭新的语言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新表述。
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历史实践中有很多事实可以说明它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做出的成绩。从文献资料看,造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之类的话语,党中央领导人以前也曾讲过,然而,将这个奋斗目标明确揭示出来传递给社会,并成为阐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话语,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阐述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这样的话语被反复强调,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厚重分量。
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这个话很朴实,似乎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其实不然。深刻认识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话语新含义,必须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相联系。党的十九大后,“美好生活需要”进入社会主要矛盾的诉求,具有鲜明的新时代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具有动态特征,是一种历史的呈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外国欺凌和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能不能保住生命都成为问题,美好生活想都不敢想。党执政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根本前提和现实可能。然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引领中国人民走上日益富裕的道路,人民在衣食住行有了基本保证的基础上,希望过上更好的日子。进入新时代,虽然人民追求物质文化满足的需要继续存在并要求更高,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已经超出单纯的物质文化层面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揭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大大扩展了人民生活的范围,丰富了人民生活的内涵,从而也赋予人民美好生活崭新的时代意义。
人民体验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已经从物质生活层次向社会生活领域转移,已经从生活享受向生活权利转移,已经从个体幸福安逸向社会健康发展转移。不从这样的角度认识问题,就难以理解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新话语的内在意蕴。对此,我们党认识十分清晰,并以新的发展思路揭示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需要。人民生活需要转变的新特点,决定着我们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新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一个时代新话语,是对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新定位。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建立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长效机制,指出必须“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新话语,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挂在嘴上的说辞,不能成为空喊口号的标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话语,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接到末端、见到真效。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话语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切实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末端成效。实践检验我们党执政得好不好,人民评判我们党建设得好不好,主要标准就是群众的事情有没有办好,老百姓的问题有没有解决。1934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这段话把党的宗旨中服务对象的人民具象化为两点:一是普通老百姓;二是盐米衣房等实际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问题导向,阐述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这样的情怀,把关注问题导向与服务人民导向紧紧联系在一起,散发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时代新气息。
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是挺立“民心工程”的脊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一个重要创新,表现在把人民利益至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归结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上,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此做出一系列阐述,形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新话语。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政党,是没有出路的政党;一个忘记了初心的政党,是找不到归宿的政党。提出初心就是揭示本色,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建党、为谁建党、建党要干什么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党早有了明确的答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就是集中概括。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环境总是不断变化,保持初心不变对党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历史无论怎样变化,社会无论怎样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能改变。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中国人民是凭借感知其初心对它进行性质判断的,也是依据认识其初心作出拥戴和支持它的历史选择的。忘记和改变初心,人民就会对我们党感到陌生,就会有对我们党从不认识到不认同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个简洁明了的概括,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本色所在和发展壮大情况下的初心归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民心工程”的重要性,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是挺立这项民心工程的脊梁。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忘记初心就意味着叛党。
人民反对和痛恨什么,党就要防范和纠正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这个观点,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表述的新话语,它的创新之处是把人民立场与党的建设统一起来。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搞好党的建设本身不是目的,为建设而建设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套路。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期待和诉求推动党的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党的建设着力解决什么问题,以人民群众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诉求为准心;党的建设有没有成效,以是不是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诉求为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对人民期待和诉求的回应。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作风虽然有各种表现,但归结到一点都是脱离人民群众,党的各种不良作风虽然危害程度不一,但导致的结果都是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这些论述都突出了党的建设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和诉求的思想。
从坚持人民立场审视加强党的建设,就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党自身的范围。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要答好自身建设这张试卷,必须经过人民群众阅卷的这只手。把党的建设取向与人民立场相统一,就要关切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诉求,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寓于人民性之中,用“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表述的新话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的新时代要求,彰显了满足人民利益要求的党建思想正能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必须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推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