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思想理论革命引领和推动社会实践革命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迄今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启航。始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供了理论准备,为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确立了思想起点。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就是要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一个哲学命题承载一段重大历史,一场哲学讨论改变一个国家命运。哲学看上去是那样抽象玄奥,却不是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的生长土壤是现实世界,真实关切是人类命运,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看上去是概念的辨析、范畴的推演、逻辑的构建,却不是孤芳自赏、沉湎于思辨游戏的,哲学塑造和转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拓展人的思维空间,熏陶整个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哲学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哲学看上去似乎是纯个体性、纯体验性的,却不是超越历史、远离政治的,哲学往往以一种间接的、有时是曲折的方式影响历史、过问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哲学革命甚至会成为社会革命的先声。

  改革开放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发动,从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题,从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入手解决政治路线问题,是党的又一次思想革命。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关系党的兴衰成败。思想路线的本质是哲学原则,是认识路线,是信奉什么样的哲学原则,遵循什么样的认识路线。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共产国际不顾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把所谓的科学理论强加于中国革命实践,再加上当时中国共产党内一些领导人的“唯书”“唯苏”作风,造成了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对本本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照套,把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当作灵丹妙药,或者排斥理论,以为一己经验、局部做法就能包打天下,这些都反映了一种“幼稚者的蒙昧”。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对此大声疾呼,“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延安整风,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主观主义,肃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影响,大大提高了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党的大普及大提高。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著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1978年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根本问题。“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要不要纠正,还能不能固守“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套做法,要不要拨乱反正?这些都是重大而又敏感的政治问题,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党内存在着分歧,社会上也存在着不同声音。1977年2月7日的“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明确提出了“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提出了一种政治原则和标准,也就是毛泽东的失误不能指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不能承认;“两个凡是”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哲学原则和标准,也就是判断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个人。因此,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要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要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起步。1977年5月,邓小平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1978年中国的春天,是科学的春天,也是哲学的春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政治热情、创造才智喷薄而出,向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向往富足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势不可挡,改革开放大潮在打开的闸门中汹涌澎湃、飞流直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人是通过劳动也就是实践与自然界交往的,是依靠各种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个日益丰富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的。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的世界,人的认识从根本意义上说只能来自实践,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最终的根本的判断标准也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和根本标准。这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加以重申,恰恰表明了这些基本观点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密切相关性,表明了确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地位是伟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奠基。

  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权威性,这场讨论的深入、这一标准的普及,意义重大而深远。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确立,使得我们党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得我们党能够把毛泽东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区分开来,对的就继续坚持,错的就坚决改正;使得我们党能够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对待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但不能把苏联的经验当成不容变更的僵化模式,而是要走自己的道路;使得我们党能够把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要求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第一就是人民第一,实践是真理标准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是制定制度和政策的标准。

  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几个月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党心民心,掌舵中国航船,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思想解放的威力,体现了实践标准的底蕴。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成果,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从实践标准出发对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这是从实践标准出发对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恢复和发扬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增进了团结,这是实践标准大讨论给党内政治生活带来的新气象。全会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由此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这是从实践标准出发对发展动力的重新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真理标准大讨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促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条道路是坚持实践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在改革开放新颖、丰富、深刻、复杂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科学性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此为核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贫穷,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在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下发展,不能有效吸收国外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发展自己,这就拉大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改革就要开放,开放推动改革,改革开放植根于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美好生活追求之中,与时代潮流相一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起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潮。如不坚决纠正,改革开放就会步入歧途、走上邪路。邓小平旗帜鲜明,及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由此,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政治基石的根本地位。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本质内涵,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体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深入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一个建立7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一个执政70多年的老党、大党失去政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重大挫折。痛定思痛,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最重要的是执政党出了问题,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背离社会主义原则,背离人民利益,最终被历史淘汰,被人民抛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党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能落在时代潮流后面;核心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党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这是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大局出发得出的正确认识,反映了党的先进性自觉。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入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如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等等。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进展。

  经过长期努力和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正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宝贵经验总结。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真理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21世纪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大势,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具有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它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这一新思想,是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增强生命力创造力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展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内容,集中体现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赋予新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进步,使新思想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伟业,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极好契机。

  这一新思想,是在认识和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转化中深化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进一步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主要矛盾是根本问题、前进动力和主攻方向,标志着人民需要层次的拓展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上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形成了新的性质和状况,解决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等都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主要任务。发现问题的转化本身就意味着理论创新的开始。

  这一新思想,是在新时代开创性成就、根本性变革中得到证明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塑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崭新面貌。

  这一新思想,构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将增强“四个自信”置于坚实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之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这一新思想,确定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无论新时代如何创新发展,党的全面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40年来始终保持强大发展动力的根本原因。改革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就拥护和支持改革。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动力。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更加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

  这一新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反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和行动纲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为之接续奋斗的伟大使命。改革开放4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如同火炬接力,一棒棒地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和传递下去。新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勇攀高峰、奋斗不已。

  这一新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揭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领导下开创中国道路、进行国家建设、推进民族复兴的,没有现成的模板,没有先定的套路。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潮流、统筹发展全局的系统科学完善的总体布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稳致远、全面跃升,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社会主要矛盾实质上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还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都不能仅靠单兵突进、在严重失衡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必须在科学的总体布局下统筹协调、均衡发展,形成整体效果、协同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三大规律”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开启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征程。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改革开放40周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内涵,宣示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坚定信念。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表明了将科学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坚强意志。纪念真理标准讨论4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明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鲜明主题。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典范,表明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交互促进、以思想理论革命引领和推动社会实践革命的前行方向。

  (本文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阶段性成果)

  (作者: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革命  革命词条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词条  引领  引领词条  推动  推动词条  理论  理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