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媒体监督与其他监督模式形成监督合力的探索

  [关键词] 新媒体舆论监督;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组织内监督;监督合力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日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下称《条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条例》提出要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1]这就意味着,《条例》不但要求党内监督应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拓宽监督渠道,接受舆论监督,而且要求发挥党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左右互相监督的合力,强调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配合。“监督合力”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2]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加监督合力的实效。[3]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4]这是党首次根据监督的性质把“四个监督”作为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明确提了出来。这四种监督,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互补,彼此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督网络体系,形成了监督的整体合力。2010年《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已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舆论监督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体系。[5]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作为公共空间和场域,成为百姓畅达民意、鞭挞丑恶、反腐倡廉、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成为舆论的集散地,新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在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相互融合,同时与其他几种监督方式有效对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等也都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发挥着新的作用,并形成监督合力。新媒体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在目的上具有统一性,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同时公民参与监督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也呼唤着监督合力的形成。虽然在整体统筹发挥监督合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当前矛盾频现、危机频发、风险丛生的社会转型期,各监督系统共同协作,有效发挥监督合力的作用,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监督合力存在的不足

  (一)多元主体难以达成监督合力的共识

  从互联网使用与否的线上主体与线下主体来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亿,[6]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总人口约有13.4亿,就意味着,没有学会使用互联网的公民有6.3亿,数字也是相当庞大的。使用互联网和不使用互联网的人,从线上线下获取信息的数量不同,监督力量发挥渠道与方式、影响效果及程度不同,对监督合力更是不可能达成共识。

  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对监督监督合力的认识更是存在极大差异。监督者总体上来说希望所有的监督方式能够发挥合力,但其内部由于利益、阶层分化对此认识也不尽统一;被监督者出于对自身利益保护的本能或者对监督的认识不到位,不能认识到监督在整个政治系统中的目的不是为破坏,而正是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对抗舆论监督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很多政府官员或党员干部不能正确认识、积极接纳并善用新媒体舆论监督来进行反腐倡廉工作,提高执政能力,或者装聋作哑不作为,或者大肆删帖,封锁议论,更不要说利用新媒体舆论监督与政府监督、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等对接形成监督合力了。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普通网民等多元主体对监督的认识不同,因此针对监督合力更未能达成共识。

  (二)各监督系统各自为政,存在条块分割及离散状态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体系中各监督力量间存在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问题,不同监督力量间缺乏彼此的照应和配合,比如立法监督属于人大,司法监督属于检察院和法院。在对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的监督问题上,相对来说,司法、监察和纪检机关之间的职权较为分明并有一定的协作,而其他监督系统如民主党派监督、公民监督和媒体监督,多是各自为政的状态。监督权的分散运用,一方面导致单个主体的监督势单力薄,很难发挥最大的监督效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重复监督,形成多头监督,难以真正落实监督权。而在新媒体监督中参与舆论监督的各社会力量之间也存在着利益或者群体分化,常常表现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及自发、无序等离散状态,各监督力量的结构分布也不甚合理,很难整合各种监督力量以形成监督合力和效力。因此,我国目前的监督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各监督系统不能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运行高效的有机整体,缺乏监督合力,[7]这是当前我国新媒体环境下民主执政和监督作用发挥亟须面对的问题。

  (三)在监督过程中存在滥用监督权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反腐的赫赫战绩彰显了互联网监督的巨大威力。而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公民参与舆论监督的成本更低,更方便快捷,安全性增高,但与此同时,公民在行使监督权利的同时,也存在滥用监督权的现象。社会转型期积压下来的社会矛盾使得仇官仇富仇腐败的社会心理弥漫,一旦有了导火索,便不顾青红皂白,处处是情绪化的语言、非理性的表达、不负责任的判断,浮躁和戾气充斥着网络空间,甚至还传播不实信息及谣言,人肉搜索导致侵犯隐私权,等等。监督权滥用的现象不利于监督合力作用的发挥。

  二、新媒体环境下增强监督合力的探索

  (一)增强监督合力的实践探索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在推动新媒体监督与其他监督模式形成监督合力的实践探索。河南大河网与《河南日报》开展报网互动,在全国率先推出大型报网联动栏目“焦点网谈”,打通官方意见场和民间舆论场。其主要做法是,一是报网互动,先把报纸上的内容放到网上,再把网上网民的意见放到报纸上;二是开展网网互动,将国内重要网站的重要话题放到本地网站上引导网民讨论;三是邀请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做访谈,引导舆论;四是开展网络民意调查,了解舆论动向;五是开通手机短信服务号和微信公众号,将重要的舆情通过短信或者微信公众号传播。河南将新媒体舆论监督与党报结合,再由党报引导新媒体舆论,为报纸和网络融合发挥监督合力探索出一个新模式。

  温州的做法是,由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和《温州都市报》、温州电视台、温州新闻网等媒体联合打造监督平台“代表在线”和“实事面对面”,在国内开创了媒体—人大—政府—民众有机互动的新形式,突破了各种监督模式中各自为战的局面。从确定选题、节目录制到文稿审定,都是由温州市人大直接掌控;媒体对选题进行报道,并出面邀请人大代表、政府官员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平台与网民直接对话,再将网民的意见和舆论动态进行整理,呈送给有关部门,将结果反馈给公众。温州市人大还要求全市范围内县市(区)人大和“一府两院”对记者支持配合。[8]“温州监督模式”的优点在于同时实现了权力监督舆论监督的互动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互动,使人大监督从封闭走向透明,实现了一个政府主导、新媒体搭台、上下结合、内外联动、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监督合力模式”样本。[9]

  (二)增强监督合力的对策建议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互融合促进,形成监督合围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某事件一旦进入公众视野,被舆论设为议题,其传播扩散就会形成多媒体“合围”报道的格局。多数情况下是新媒体引领监督,传统媒体跟进;也有首先在传统媒体报道,再在新媒体形成舆论规模,形成监督合围。通常来说,网民首先选择门槛较低的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或者社交媒体进行爆料,使话题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形成舆论监督的氛围;网络媒体会迅速做出反应,各大新闻网站、各种新闻报道方式一齐发力形成监督合力,影响进一步扩大;随后传统媒体会跟进,进行深度挖掘和评论引导,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舆论监督合围之势;再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和开放性特点,事件传播速度会进一步加快,进而进入官方视野,纪检、监察部门会介入调查,而新媒体平台上,意见舆论会持续发酵观望,直到纪检、监察部门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近两年来,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尤其是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反腐利剑,有时候,一件事刚刚在新媒体平台露头举报,政府部门就会迅速做出反应,上午刚刚在微博上出现,下午就被调查,媒体甚至来不及反应。这种关于贪腐或违法违规官员落马的通告性报道、调查性新闻报道、专题性策划报道,形成监督合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增强了媒体的公信力。

  2.在监督形成合围之势时要做好舆论引导

  大多数情况下,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监督往往会先发制人,尤其是涉及官员和百姓之间或者富豪与穷人之间纠纷的事件,汇聚了强大的仇富仇官的社会心理支持,很容易形成倒逼之势,甚至淹没真相。网民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推动整个事件的进展,对党、政府和司法机构形成强大的压力。在监督形成合力之势时,政府应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以避免舆论跑偏或者失真。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尤其在危机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做好信息公开,及时地发布信息,汇报事件进展程度,并展示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力,尽早给出事件调查和处理结果,以安抚强烈的网民情绪。同时要重视舆论领袖的作用,很多舆论领袖都是体制内的精英,政府官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应该充分调动这些力量,利用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自媒体或社交媒体发声,以引导舆论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以避免谣言传播、语言暴力、情绪化舆论成为主流。网络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应该及时跟进,发挥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百姓中可信度高及权威性强的优势,及时疏导民意,引导舆论

  3.建立新媒体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模式的对接机制

  如果把党内监督、政府监督等每一个监督系统看作一个组织,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组织的边界,使所有组织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互通,成为扁平化的网状组织系统。传统组织内监督模式在监督过程中的手段、形式大都存在不足,比如党内监督和政府监督等传统组织监督模式,监督途径主要是通过群众向组织举报和组织对官员例行审查两个方面。从组织审查来看,依照组织程序进行的审查监督在很多情况下因为利害关系和其他原因流于形式主义,不能完全发挥实质性作用;从群众举报来看,行政机构和政府官员贪腐等不法或违规行为通常具有隐蔽性,群众很难获得确凿证据。举报过程漫长,渠道不畅,举报经常得不到有效回应,或者经过层层批转后又回到被举报单位甚至被举报人手中,很容易招致打击报复。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直接性、快捷性、低成本等优势,弥补了传统组织监督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使得行政机构和政府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很容易暴露在广大网民眼中,使其无处可藏,同时可以避免遭受打击报复的风险。

  新媒体监督模式应与其他监督模式形成对接机制,以便发挥更大的监督威力和效力。在对接过程中,首先,多元主体要达成共识。比如政府官员及各民主党派等要充分认识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强化运用新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意识,消除网络恐惧症,欢迎新媒体舆论监督,科学、坦诚、平等地对待新媒体舆论监督。理论研究者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舆论监督最新理论,形成支撑和引导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础。广大网民也要理性对待新媒体舆论监督,要认识其严肃性,在新媒体平台上要慎重使用监督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整个社会形成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共识,形成支持新媒体舆论监督、发挥监督合力的氛围。

  其次,要建立并完善一系列与舆论监督有关的制度。建立科学的舆情采集、研判和处置机制,有专门的舆情监测机构和人员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研判、分类,及时总结、整理和汇总,上报给有关领导和部门,以便统筹协调舆论监督的应对之法。根据这些信息的归属、性质和风险级别,分派给不同的部门,问题严重、社会影响较大的,纪检监察机关要迅速介入调查,并做出回应;虚假信息或恶意攻击的信息,要及时澄清,以免以讹传讹和谣言蔓延。同时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常规和危机状态下的舆论监督,都要有职业、专业的应对之法。[10]

  另外,要加快各种监督方式的网络监督平台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新媒体技术和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各级检察、纪检、监督机构已经建立了不少专门的网络监督平台,要进一步规范和整合,构建起中央、省、市、县四级网络监督平台;另外,还要引导民间网络监督平台建设。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等,都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使监督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直通车和绿色通道,直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目前,国家政府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力量等监督主体在发挥监督效应上还没有形成合力和良性互动,新媒体监督与其他监督模式的整合功能挖掘得还不够。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还需要深度的技术开掘、配套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在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需要持续地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N].2016-10-28(1).

  [2]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54.html,2006-10-15.

  [3]新华网.胡锦涛强调: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5/content_6883502.html,2007-10-15.

  [4]新华网.十八大报告(全文)[D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5.html.2012-11-29.

  [5]新华网.(授权发布)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2/29/c_12930289_7.html,2010-12-29.

  [6]人民网.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tc.people.com.cn/n1/2016/0803/c183008-28606650.html,2016-08-03.

  [7]林修果,陈清芬.协同监督 形成监督合力——试论行政问责制与其他监督机制的整合[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8]中国政务信息网.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DB/OL].http://tsw.nanning.gov.cn/3744/2005_12_22/3744_96990_1135226098681.html,2005-12-22.

  [9]张淑华.新媒体语境下“监督合力”的可能性与路径探索[J].新闻知识,2009(3).

  [10] 吴大兵,章勇.网络监督与组织监督合力长效机制的理论构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3).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监督  监督词条  合力  合力词条  形成  形成词条  探索  探索词条  模式  模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