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魏礼群: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摘要: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改革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包括行政权力结构变革、行政组织机构调整、行政管理制度以及行政手段方式创新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特定的行政框架、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国际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行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回顾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研究探讨继续推进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在于:坚持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渐进式改革策略,坚持公众参与改革过程,坚持围绕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坚持鼓励创新和勇于实践,坚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与符合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行政体制 改革开放 政府职能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改革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包括行政权力结构变革、行政组织机构调整、行政管理制度以及行政手段方式创新等。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行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回顾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研究探讨继续推进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行政体制是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阶段,决定着一定的行政体制。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离不开中国特定的行政框架、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国际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30年行政体制的演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探索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1951年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选举了国家主席,成立了国务院,形成了新中国基本的行政体制框架。从1954年年底,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1956年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关系,同年召开的全国体制会议提出: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首要步骤,是先划分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管理职权,并且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予以适当扩大,然后再逐步划分省和县、县和乡的行政管理职权。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进行了“精简加集中”的行政体制改革。20世纪60、70年代,行政体制在中央和地方分权以及政府部门增减方面多次调整。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行政体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初步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二是创建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体制;三是积累了中国行政体制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说,这一历史时期的行政体制发展历程尽管有不少曲折,但探索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关系,实施了精兵简政,调整了政府机构设置,建立了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基本框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时期的行政体制建设,为改革开放后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前提和重要借鉴,其中最根本的教训就是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相应的客观条件,而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稳步加以调整和变革。

  (二)改革开放以来行政体制的变革

  1978年底,中国拉开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历史序幕。此后,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开放从对内到对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进程波澜壮阔。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有效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特别是中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全面小康,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持续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事业,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基础支撑。

  (三)国际行政改革理论与实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行政改革理论与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相继出现了以新公共管理运动、公共选择理论和治理理论为代表的政府行政改革理论,并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功。国际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内容与措施有:一是政府职能的优化。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是当代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新公共管理运动视野中,政府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交给或归还社会,由社会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去承担,政府则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监督和执行法律法规。二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即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三是分权。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分散政府管理职能,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因而必然要求实行分权与权力下放。四是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重塑政府”,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建立一个“市场化”“企业化”政府。中国行政改革理论与实践,在借鉴国际最新行政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虽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行政体制,由于政治、历史、文化等原因,其改革路径不可能相同,不可能照抄、照搬国际行政改革的模式,但国际行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中国开阔眼界、打开思路,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实际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正是在借鉴国际行政改革理论与实践有益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深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行政改革之路。

  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近40年的大改革大开放,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根本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并不断取得新突破和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不断变革与完善。近40年来中国行政体制变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1978—1992)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主要是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进行积极探索。1982年和1988年实施了两次集中的行政体制改革。1982年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是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精简调整机构。国务院部门机构改革完成后,进行了地方机构改革,重点是精简庞大臃肿的机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能。1988年实施了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行政效率。总体上看,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初步摆脱了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羁绊,激发了经济社会活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二)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1993—2012)

  从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主要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993年和1998年实施了两次集中的行政体制改革。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一是转变职能,推进政企分开。二是明确部门职权,理顺权责关系。着力理顺国务院部门之间尤其是综合经济部门之间以及综合经济部门与专业经济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调整中央与地方权限。三是精简机构,压缩人员编制。1998年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进一步调整部门职能。二是进一步精简机构编制。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全方位深化。重点围绕构建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着力进行制度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主要包括:注重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以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注重规范政府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注重改进管理方式,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探索实行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行政改革取得了新突破。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新步伐,集中解决了在宏观调控、资源环境、市场监管、文化卫生等方面70余项部门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问题。

  (三)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2013年之后)

  这一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体制改革围绕这一总目标,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主线是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对行政体制的性质、特点、规律、关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认识和逐步推进的探索过程,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探索过程。实践证明,这个时期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根本上摒弃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体制。其主要内容是:

  (一)转变政府职能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这不仅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历程中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党的十四大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更是紧紧扭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牛鼻子”,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通过近40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国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明显减少,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新型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

  (二)调整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的调整与优化,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先后进行了包括建立特区、新建省(直辖市)、撤地建市、县改市、市领导县、县改区等一系列行政区划改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实践内涵。受城镇化进程、中心城市空间拓展、人口集聚与增长、交通和通信条件改善以及政策因素,中国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有五种模式:建制变更、行政区拆分、行政区合并、建制升格以及新设立行政区。其中,撤县设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种行政区划调整模式。从1979年开始到1997年暂时结束,这一时期中央两次设市标准的调整,极大地影响了区划变更的进程和周期。

  (三)改革政府组织结构

  机构是职能的载体,职能配置需要科学的机构设置来履行。改革政府组织机构,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先后进行了7次大的政府组织机构改革,总的趋势和要求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明确划分、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职能,不断理顺行政组织纵向、横向以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通过合理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结构,既要解决有些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又要解决有些部门因职能加强而出现的编制过少、人员不足问题,做到职能与机构相匹配、任务与人员编制相匹配。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积极推进大部门改革。这次改革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机构进行合并,对职责交叉重复、相互扯皮、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机构进行合并调整。同时,对职能范围过宽、权力过分集中的机构进行适当分设,以改变部门结构失衡和运行中顾此失彼的现象。2013年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了部门设置,协调了部门关系,不断完善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建立了以宏观调控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框架,机构设置和职责体系趋于合理。可以说,每次政府组织机构改革都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以适应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为目标,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

  (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主动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创造行政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利用市场机制,采用现代科技成果,简化行政程序,调整管理流程,将政府规划、政策引导、法规制定、经济激励、信息服务等多种管理方式和手段相结合,使行政管理方式向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简便化、效能化转变。一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例如,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明确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集中精力转方式、调结构,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协调性。二是将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堵塞监管缝隙和漏洞,加大对违法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努力做到“宽进严管”,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创新政府职能方式。四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着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实施管理和服务,增强了对公众诉求的回应性,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方便了人民群众。

  (五)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成就,突出标志是政府逐步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转变。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依法行政,1989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被认为是中国法治建设历程中的里程碑。200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此后,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中国法治政府的法律制度框架已基本建立,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行政立法、执法和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政府建设和行政工作法治化、制度化加快推进,着力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行政法规不断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执法组织体系更加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行政监督制度建设加强,行政权力运行和行政行为实施的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程度大幅提高。

  (六)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公务员队伍是政府管理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4月,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于同年10月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此后,全国各地自上而下逐步开始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务员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包括准入、激励、退出等机制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推进,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素质优良、作风过硬、勤政廉政的公务员队伍,为进一步建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

  廉洁是从政道德的底线,也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改革开放近40年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在查办大案要案、惩处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了更大进展。国务院每年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对政府系统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作出部署。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都把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寓于各项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通过制定建设廉洁政府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包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廉洁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财政、投资、金融、资源等体制改革;依法查处腐败案例,大力建设廉洁文化;积极开展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党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将在国际和地区性反腐败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一个公正廉洁、和谐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这既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也是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需要放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统筹规划部署,整体协调推进。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改革。”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统筹协调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这对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始终把行政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行政改革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的相互关系,把握好各方面改革相互适应、相互支撑的规律性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高体制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增强各方面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配套性、实效性,确保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二)坚持积极稳妥,渐进深化

  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化整个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走出了一条开拓性创新、渐进式改革的成功道路。这一改革道路的基本特点,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有领导、有秩序、有创新的社会主义行政制度的自我完善和革命。有领导,是指行政体制改革与其它方面改革一样,坚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有组织分步骤推进。

  有秩序,是指行政改革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度,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政体基础上,对行政体制进行的改革。有创新,是指既对原有行政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也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和思想革命,必须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和每个环节。实践证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有长远目标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路径与方向,确定每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正确把握有利时机,坚决果断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迈出较大步伐,又要全面分析面临的矛盾和风险,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积极稳妥实施。

  (三)坚持服务人民,依靠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推进各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动力所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着眼于适应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看,高度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社会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中国行政改革只有符合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呼声,紧紧依靠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有力支持。

  (四)坚持围绕中心,协调推进

  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围绕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始终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驱动力。行政体制是国家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体制的关键结合点,并且有着密切的联系。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因此,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放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服从并服务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相协调。

  (五)坚持鼓励创新,勇于实践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始终鼓励和支持地方、部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推进创新,为深化改革积累经验。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和部门围绕政府组织结构、层级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方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政务服务标准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调查研究和客观评估这些改革效果,认真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那些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得到完善和推广,并体现在顶层统筹和决策部署中。

  (六)坚持立足国情,善于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开放的胸襟,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行政文化交流,在相互学习借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应有努力。行政改革涉及行政权力关系的调整和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动,中国行政改革既善于研究借鉴国际上公共治理方面的有益成果,顺应时代发展和变革潮流,又不盲目照抄照搬国外模式。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差异性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在推进改革中,充分考虑各地特点,分类指导,做到借鉴国际经验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魏礼群  魏礼群词条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历程  历程词条  行政  行政词条  
行政体制

 放出活力 管出公平 服出便利

 “放管服”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面向政府自身的自我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这场自我革命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敢于动真...(展开)

行政体制

 政府职能三次转变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自1988年第二次机构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并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以来,政府职能的改革发生了三次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