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获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保障服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加强宪法实施监督

  2021年12月4日是第八个国家宪法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通知,将2021年全国宪法宣传周主题定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第一次以党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既是这10年法治领域的伟大理论成就,也是这10年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表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10年来,健全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激活宪法“沉睡条款”,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使宪法实施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宪法制度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强大效能。其中,备受关注的合宪性审查有序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实行有件必备、有件必审、有错必纠。据统计,10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督促制定机关修改或者废止存在违宪、违法等问题的规范性文件2万余件,国务院备案审查法规规章1.1万余件,切实维护了宪法法律权威和国家法治统一。

  加快重要领域立法

  从起草、审议到颁布实施,市场极为关注和期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为促进规范行业和市场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这是我国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的一个缩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改革是创新突破,强调“破”和“变”;法治是规则秩序,强调“立”和“定”。10年来,我国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推进。编纂民法典,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推进财政税收等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22年6月底,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3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行政法规598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加大立法修法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介绍,一批重要的法律制定修改出台,包括制定生物安全法,制定医师法,作出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有关决定等。

  10年来,我国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各地推出一批“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针对性、实效性。同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出台意见,加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

  持续推进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部署推进,先后颁布两个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2021年8月又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持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放管服”改革,是一项贯穿过去10年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内容,变化之大前所未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压缩,各省市县政府全部制定公布权责清单;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过去所谓“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这些改革举措释放了制度红利,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长唐一军介绍,近年来,中央依法治国办部署开展两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并开展关于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督察工作。这项工作基本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推动解决典型案例80余起以及各类问题820余项,有效传导了压力、压实了责任,推进了法治政府建设

  “公益短信:养老诈骗线索可拨打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反映……”近日,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工作人员李辉将一条“反诈短信”推送到了街道工作群里。据了解,昌平区推出防范养老诈骗宣传进社区、进超市、进家庭、进养老服务机构、进核酸检测点“五进”活动,帮助老年人识破骗局、保护权益。

  10年来,随着“七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实行,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提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居第一位。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变革,代表了中国法律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执业律师,北京市律师协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业委员会主任陈猛对此深有体会。近年来,他参加了不少社会治理工作,如法治政府建设督察、行政立法与规章修订、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评选活动等。“在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运用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不仅是律师的职责所在,更是保持职业活力的重要途径。”陈猛说。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现在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都比以前提高很多,但基层专业调解队伍缺乏,特别是在乡镇、农村地区,法律服务供给仍有待加强。”江西省遂川县映山红群众评理调处中心主任丁小玉说,随着各方面加大投入,基层法律服务“短板”补齐,法律公共服务将更加健全完善、触手可及。

  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出台落地。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行立案登记制,设立巡回法庭,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等,都深度重塑执法司法权力的运行监督机制。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王东海表示,从最高检公布的数据来看,仅2021年就起诉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4.3万人,同比上升3.3%。“多数金融案件涉及人员多、范围广、法律关系复杂,与社会大局紧密相连。”王东海说,通过办理这些疑难案件,切实感受到法治的进步,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深刻变革。

  2012年,孙铭溪刚刚成为一名助理审判员,在基层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从一开始手填每一张传票、每一次审批,甚至记笔录记到“手麻”,到庭审配备了同步录音录像设备、电子版公告、同步语音识别、各类文书的智能生成及校验等,她切身体会到人民法院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信息化大大提升了审判效率。

  “10年间,我见证着人民法院在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孙铭溪如今是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法官。她说,通过“一站式”诉讼服务和电子诉讼平台,从立案到执行可以全程线上完成,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智慧法院建设的“数字红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获重大进展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词条  进展  进展词条  实践  实践词条  重大  重大词条  全面  全面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