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共产党实现有效治理的经验路径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革命胜利到新中国大业,从经济复苏到改革开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秉承“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的方针,不断开拓出适合14亿人口大国的特色发展道路。

  纵观百年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强的更新和学习能力,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清除障碍、疏通梗阻、焕发动力,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实现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聚焦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打通理顺许多堵点难点,不断呈现出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很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展现出有责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时代风貌。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治得好”,具有六条经验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护好每个国民的生命、健康、价值和尊严。当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群众生命健康、经济社会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从果断下令武汉封城到协调生活生产物资供应,从疏通堵点复工复产到“六稳”“六保”恢复运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充分展现了特殊时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的生命安全至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党的百年经验表明,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党始终坚定不移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保持永远年轻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至今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计划经济下的管制模式到市场起决定作用的治理模式,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行政制度改革,探索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努力从未停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进入新时代以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极大激发市场活力的战略举措,是一场涉及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放管服”改革的一大特征是放权于地方,通过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加强清单的规范管理,统一规范清单制定,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放搞活。“放管服”改革的另一大特征是服务企业。各地推动“最多跑一趟”“上门服务企业”“公章瘦身”等改革让企业喜闻乐见。改革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法宝。企业顺、就业畅、百姓喜、经济旺、地方强,这一新型政商关系逻辑日益得到地方验证。“放管服”改革实际上是使“看得见的手”依法行政,使“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双手协调配合创造了新型“亲清”关系,增强了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崛起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从中国沿海开始试点。1979年,中央批复了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此后,我国在政策推进中以经济板块划分区域,对东部地区(而后细分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时期分别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北振兴战略等板块战略。推出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明确了哪里搞经济发展、哪里搞生态保护,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战场面。

  主体功能区明确了国土空间性质和差异化发展目标,但如何通过区域战略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系统谋划了我国发展空间布局的新战略,确立了陆域与海域统筹开发的大国土观,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区域战略,为陆海统一发展、区域协调联动注入活力,并以区域城市群发展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显然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等发展战略,而是要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为可持续发展注入科技活力

  当前,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期,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之大前所未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扬爱国奋斗精神研制出了核弹、氢弹,但整体科技水平仍处于中下水平,装备制造、智能科技等一直处在追赶欧美阶段。当今世界综合国力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治理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会重蹈满清政府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气节,强大的国力以及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视将支撑我国在前沿科技、生产生活等创新领域实现新突破。

  新时代以来,“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C919大飞机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天鲲号”首次试航,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5G成功商用并成为世界多国标准,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跻身世界前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中国人民引领国际科技前沿技术的领域不断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优势:一是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二是坚持自力更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放眼未来,大国之间的竞合局面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增强。打铁唯有自身硬,只有增强本国实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实现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愿景。全国人民将在党的有力领导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继续扩大开放,主动打造高水平开放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我国的开放历程曲折漫长。从贸易往来到文化交流,从参与官方国际组织到加入民间组织交流,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在逐渐增多。在外经外贸方面,党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高水平开放格局。

  未来若干年,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国对外开放历程将遭遇外部环境的巨大挑战。但是,党中央明确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也是改革,扩大开放是新时代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将加快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不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在新时代推动深圳、上海浦东实现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眼光和执政水平,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者的大国风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要加强文化自信。在我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更要将“文化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制定实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规划,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提升提炼和阐释能力,塑造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和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出去。

  坚持实施城乡一体化,推动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比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规模大。为了实现城乡均获得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连续推出了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战略,一方面挖掘农村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城乡统筹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我国已经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略的决定性胜利,未来,我国将由扶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突破60%,国家治理的重点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城市发展也面临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未来一段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既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城市户籍制度,扶持农民发展经营活动,使广大农民和进程务工人员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红利;又要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以城市群带动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新路子。最终,城市治理、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实现不同程度地推进,在发展中解决不均衡问题,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词条  路径  路径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有效  有效词条  实现  实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