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龙永图: 华盛顿严重误判国际贸易大势

  美方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我们国内出现一些担忧声音,但说实话,我对未来形势是持乐观态度的。

  思考贸易战问题,首先还是要有对经济全球化走势的基本判断。当前经济全球化确实出现了波折,但不能简单说它遭遇了逆转。决定全球化今后走向的,主要是以下两个要素。

  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是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还是多边体制的力量?过去多年我一直研究这个问题,最后发现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虽然其他那些方面也都发挥着作用。

  一个典型案例是波音公司,它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向全球化生产方式,主要得益于通信和运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迅速发展,极大降低了成本。要知道,上世纪30年代从美国纽约打电话到英国伦敦,3分钟要224美元,但到了90年代只需3美分。同时,国际航空业的发展也使运力价格大幅下降。上世纪30年代每一公斤货物一公里空运费用大概要68美分,到了90年代只要11美分。正因通信和运输的进步,才使波音等跨国企业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全球化生产成为可能。

  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什么?1998年联合国贸发会的一份报告已给出答案,是跨国公司通过全球性贸易投资,形成庞大的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网络体系,进而实现了全球化

  基于以上分析,虽然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但只要科学技术的力量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只要大的跨国公司、研究机构等仍然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经济全球化就不会逆转,这不是哪个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或贸易壁垒就能阻挠的。更何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已不仅局限于大的跨国公司,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卷入跨国经济,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这些变化都使我们不该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怀疑。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前景,我对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并不过于悲观。只要全球化继续发展,中美两国的利益就会继续处于交织状态,美国采取极端措施也必然会伤及自身。

  经济全球化的前景以及中美利益不可分割的现实,也证明了美方试图通过征收高关税解决贸易逆差,是多么错误的选择。

  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关税都曾经是管理贸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当时征收高额关税,一是能提高财政收入,二是保护和鼓励创业。但现在,在数十年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关税作为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早就过时了。

  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局面下,哪个国家征高关税,它就一定会吃亏,其国内产业就发展不起来。比如对汽车零部件征高关税,就不能使自身以较低成本成为整车生产基地,也很难成为重要的整车出口基地。尤其那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更是如此。比如信息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很高,相应的全球化生产要求也高。相关国家只有实行零关税,才可能成为信息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几十年谈判,国际关税水平大幅下降,关税在整个全球贸易体制中的作用逐渐被淡化。

  但美国政府显然严重误判了国际贸易关系和贸易规则,进而认为加征关税就可以保护就业,甚至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事实却是完全相反。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美国对外加征钢铝关税虽然可使钢铝行业增加3.3万个就业岗位,但同时也将导致依靠钢铝生产原料的企业损失18万个就业岗位。这显然是得不偿失了。

  综上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仍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依靠高关税和打贸易战的方法很难获得预期效果,反而会限制美国国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美国对华贸易战还在进行中,短期内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从中美关系的大局而言,我们要保持足够理性,不把经贸问题扩大化,不要因此使中美关系跌入谷底。在应对美方贸易霸凌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定力,不必过于紧张。对我们而言,美方挑起的贸易战也是一个观察、总结和解决国内问题的机会,是使改革开放上升到新台阶的重要契机。(作者是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本文基于在首期中国国际商会企业全球化大讲堂上的演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龙永图  龙永图词条  华盛顿  华盛顿词条  误判  误判词条  大势  大势词条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词条  
海外经济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在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上下功夫,不断增进各国人民福祉。  ■在解决经济全球化结构性不平衡上下功夫,努力缩小发展差距。  ■在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展开)

海外经济

 欧元区制度性改革取得进步

 欧盟26个成员国,在上周末新一轮峰会上达成制订新财政条约的共识。这是为摆脱债务危机困扰,欧洲从制度改革层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从而向更为广泛的一体化方向迈进重要...(展开)

海外经济

 改变世界的“融”与“合”

 “主动融入世界”,几年前,国际人士常用这样的语句描述中国经济。“与中国合作,搭乘发展的快车”,今天,人们更愿意这样看待中国。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