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却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了制造业崛起。德国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实行“工业4.0”国家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营造开放有序市场环境,注重中小企业培养,进一步扩大了德国制造企业在全球的领先优势。
(一)
为应对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国家制造业转型发展带来的竞争挑战,德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工业4.0将“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有机融合,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制造业发展开辟全新赛道。
“数字化”为制造业开辟发展空间。目前,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制造业正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向数字化转型。美国次贷危机后,许多欧盟国家经济受到影响,德国却在制造业领域展现“新气象”,2014年陆续提出高科技战略、“数字未来”计划等,把产业数字化视为市场发展重要驱动力。为促进德国企业科技研发创新,德国政府对研发项目实施资金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简化专利申请流程,激励企业数字化创新。
“智能化”建立安全高效生产模式。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将全球市场纳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营销、智能物流与服务价值链网络中,形成新型网络资源生产体系,推动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绿色化”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意味着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更是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德国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能源方案”长期战略,2014年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订,将政府补贴集中在经济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类型上,鼓励个人和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
(二)
建设公平公开、标准规范、有序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引导企业间由一味追求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竞争模式转向聚焦产品质量,突出产品特色的质量竞争,形成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的市场机制和竞争导向,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推动科学规范的市场体制建设。一是平衡企业与政府关系,确保企业的经营主体地位。德国强调政府既要在宏观层面做好立法工作并落实对企业的适度监管责任,同时在微观层面对企业进行非强制性指导。这种平衡机制既确保了政府职能的适度发挥,又赋予了德国企业“大展拳脚”的广阔天地。二是平衡大中小企业关系,建立《反不正当竞争法》防止大企业形成垄断地位阻碍行业创新,通过中小企业联合例外规定,鼓励中小企业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共享发展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多元共治,做好产品质量监管。建设制造业强国事关国家兴旺,必须由市场、社会、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德国在欧盟标准下建立了系统完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质量安全法规体系。既明确了最低的产品质量标准,又进行责任立法工作,对侵权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并在产品安全、质量、环保等关键领域进行集中监管,加大经费保障,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质量检测实验室。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参与质量监管工作,对制造业生产和产品检测发挥支持指导作用。
加强职业培训,弘扬工匠精神。人才是强国之本、兴业之要。德国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工作,造就了职业培训在德国的普遍化。在制造行业中广泛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弘扬工匠精神,为德国高质量制造业培育文化氛围,奠定人才根基。
(三)
德国在建设制造业强国进程中,既积极打造“国家品牌”,鼓励大型企业抢占价值链高端,提升价值链控制能力,又从创新政策、金融支持、管理体制等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作为经营主体中“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具有带动制造业整体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持续力量,因此抓好中小企业的“关键一环”对建设制造业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企业创新。德国中小企业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同德国分工协作、统筹全面、运行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密切相关。德国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机构协同配合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
加大金融支持,稳固企业根基。德国通过政府、银行协同发力,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了稳定可靠的金融环境。政府层面,德国从2015年开始实行“工业4.0从科研到企业”落地计划,普及最新科技成果,资助应用导向研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援助,助力制造业产生大量“隐形冠军”,为德国制造业强国建设形成稳固根基。
推动管理改革,提升经营效率。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和现代经纪人制度的发展完善,德国企业聚焦于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共同推进管理制度发展,通过管理改革将企业打造为“学习型组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管理制度体系。德国企业将“三种专业技能与三种个人技能”作为成功领导的鉴别标准,专业方面包括超前思维和制定远大目标、合理规划目标实施、吸引企业合作伙伴三种技能;个人方面包括自律自检、热情负责、努力树立榜样三大人格品质。对于员工,则根据个人情况实行差别化管理,既公开提拔任用变革创新者,鼓励员工参与;同时处理部分反面典型,显示可能后果的透明度。在企业沟通方面,德国企业既通过引入科技手段,组织员工培训等方式克服沟通阻力,提高沟通效率,又鼓励企业管理者到企业一线,与员工面对面交流,引导管理者与员工之间通过换位思考理解对方意愿、未来发展方向等信息,促进彼此间积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