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德国的经济模式是怎样的

  向德国学什么

  道路自信的前提是对道路的比较、认知。“向新加坡学习”这样的命题重新得以重视。视角单一可能难以得出有效判断。德国在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以来的表现无疑可以提供新的参照。

   3月21日,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办了一场题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中国之鉴”的研讨会。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教授介绍了德国的经济模式。担任主持人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进行了点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作为政府智囊说明了中国应当向德国学习什么。

   去年,我们两次讨论德国问题:5月22日,我们曾专题讨论了“德国经济为什么这样强”;12月25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文章《聚焦社会市场经济:德国经济战车的体制武器》。

   《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摘编了清华大学本次讨论实录,今天刊发于此。我们认为,德国经济发展的许多经验,很值得继续研究。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Eurostat)

 

资料来源:作者PPT

  我是德国人,今天讲的是我的祖国,当然觉得非常荣幸。我们探讨德国的经济、德国的模式,是不是说德国就是大家的榜样呢?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它的模式很有意思,也许还是有一些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研究。

  我本人30年前第一次来中国,那是1983年。当时我们公司接到中国政府的一项任务,帮助中国制定机械机床工业发展的道路。今天中国的机床工业已经发展得很快,规模是世界第一。当年能够有机会给中国政府就机床工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是我们的幸运。从那以后我经常来中国,其实我一直非常欣赏,甚至非常佩服中国。我之所以反复来中国,也是因为我在中国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我很喜欢跟这些朋友之间的关系,每次来中国我都觉得非常高兴。当然还有一点,我之所以来中国还因为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有360到370名中国员工。我经常来看我的生意,跟我的中国团队探讨。

  今天的主题是:从德国的模式当中可不可以借鉴一些经验?

  成就

  首先提醒大家的是,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GDP比美国要大,当然也比中国大得多。

  为什么我要讲这一点呢?因为大家通常对欧洲的成长性有一些怀疑,当然这跟欧洲的人口结构老化有关系。但是你还要看一些相对的比较数字,比如,人均GDP跟美国、日本不相上下,而且人均GDP的增长比美国快,也比日本快。当然中国的人均GDP也增长得很快,但毕竟我们两个经济体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欧盟的经济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有欧债危机……你会看到欧洲内部的分化还是比较严重。只有少数欧盟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仍然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而且这几个国家当中只有一个国家是增长得好的,就是德国

  德国的GDP占欧盟GDP总和的19%,占欧元区GDP的28%,而且德国经济还在增长,比重还在上升。

  很多的指标能够告诉你德国真的很不错,很成功。比如我们的外贸有声有色,经常项目有盈余,而且财政和公共财政体系是稳定的,失业率是在下降的——你知道很多发达国家失业率在上升,我们的股票市场是比较繁荣的。而且很多人认为德国是安全的投资目的地。

  你可以看到在全世界大的经济体当中,也只有两个国家是有持续的贸易盈余的,一个是德国,一个是中国。你看经常项目,同样又是中国德国,再加上日本有强劲的盈余。这就意味着中国德国可以相互比较,同时两国都很有竞争力。

  由图1可见,最有力的是左上角的那些国家,他们的公债总量比较低,而且国家的赤字比较小,其实很少有大国能够处在左上角的位置。左边还有一些是新兴经济体。右边这些国家有大名鼎鼎的日本、美国等,这些国家的公共债务远远在德国之上,而且它们每年新增的债务数量也很高,所以它们的债务水平只能恶化,而德国的公共债务状况越来越好。

  我们再看一些真正的差别。新兴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在下降,而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在上升。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处在不利的境地。比如说有人做过研究——两个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做的研究——发现哪个国家的公共债务是90%,那么它们的经济增长肯定是很慢的。可以这么说,德国的公共债务甚至还在下降,而且是在80%以下的水平。

  我们看德国的联邦政府的预算,它会从2015年转正,有盈余。就德国的总体状况而言,我们仍然是正的。我们公共债务也好,家庭债务也好,都是积极向上的。再来看德国地方政府的预算情况,都是正的,就是有盈余,不是赤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德国人非常讲团结,非常讲求共识。 如果你把德国和其他国家比,你会发现其他国家的公共财政状况往往很糟糕,或者至少不像德国这么稳健。

  再来看德国的就业状况。很多发达国家失业率都是上升,只有德国,结构性失业率是在下降,就业人数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现有4100万全职员工,劳动力大军是空前的。这当然得益于强有力的政治改革,得益于国家经济绩效的提高,也得益于我们的社会共识体系或者社会共识的文化。

  股票市场情况呢?德国怎么吸引外来投资?所有欧洲国家都能吸引很多的外来投资,这是很不错的。当然没有中国吸引的那么多,但还是不错。

  动力

  讲了德国这么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可以总结为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政治架构。德国的社会政治架构非常独特,在西方也都是独树一帜的。

  第二个原因,我们有很好的工业政策或者说产业政策,而且我们有世界一流的企业,企业竞争力非常强。当然这些因素之间本身有密切的联系。这有事实作为证据,而且可以推断出来。

  德国的政治社会架构可以总结为社会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它的理念就是我们应该充分享受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包括竞争的活力、自由的竞争。但与此同时,我们对自由市场还是应该有一定的限制。这个限制是为了造福整个社会,也是造福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公民,尤其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

  德国的基尼系数(0.28),一方面表明我们的财富仍然是有分化的,收入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要小,当然也比美国、中国要小。这意味着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是成功的,它一方面保证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有良好的绩效,与此同时又能够极大地减少社会动荡。

  可以说德国的文化传统很讲求共识,尤其是在雇主和工会,雇主和员工之间,我们有一种四方决策的模式,这在全世界很少见。你会发现德国企业董事会的成员包括工会的代表。而且,你也会发现,每年德国的罢工很少,几乎不存在。而其他国家的社会动荡要严重得多。

  所以,我们的工会成本在过去十年当中增长非常缓慢,或者说,劳动力成本增长缓慢,而其他国家劳动力成本增长了25%、30%。这意味着德国的竞争力非常强,产品价格很有竞争力。

  如果德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怎么办?你可以看到德国这种模式有自我改革的能力。也就是说问题出现了,就要去改革,改掉不合时宜的做法,改掉一些偏见和傲慢,比如,德国的福利制度改革,极大地改革了劳动力市场,增加了它的灵活性,也减少了保护主义的倾向。福利改革意味着德国人的福利水平有所下降,比如,推迟了领养老金的年龄,降低了养老金的水平。此外,德国也进行了税制改革,使企业税和直接税下降,同时间接税有一点上升。我们还进行了医改,把劳动力成本和医疗成本分割开,这很重要。以往人们会认为卫生费用、医疗费用成本雇主负担50%,这样医疗成本就成为了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其实这会降低德国企业的竞争力。但我们在1999年就开始进行了改革,2005年已经改革得非常成功。

  所以你就知道德国经济有这种自我改革的动力和能力,而且每次改革都很成功。而且改革之后,整个社会更团结了。

  第三个原因,德国人非常致力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德国人还非常尊重自然资源,敬畏大自然。世界上的“绿党”就是在德国诞生的。在德国,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这些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政党也都对此深信不疑。德国社会对走绿色发展道路早有共识,德国现在已经在逐渐淘汰放弃核电——当然这是不是聪明的举措,现在判断为时过早——不管怎么说,德国人已经下了决心,就是要逐渐放弃核电,转为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能源。德国对于绿色科技的发展制订了很多政策,从而使得德国的绿色科技在全世界市场上都非常有竞争力,进一步推高了德国的创新水平。垃圾回收、资源回收再利用在德国也有声有色,政党非常支持。还有清洁水的政策都执行得非常到位。

  还有一点,德国的产业政策是健康的,是良好的。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起码在德国是这样。看看德国制造业的发展,加上建筑能源这些行业,你会发现其实在德国的总体经济当中,德国的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几乎是最高的,其他的国家只有中国在GDP当中制造业占比是比较高的。这些实业对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制造业才能够带动创新,带动直接的投资,并且它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工作、高薪的工作。投资环境当中有扎实的制造业,就可以带动一些服务业的发展。过去十年(见图2),德国是唯一积极发展制造业的大国,其他的国家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波兰,但德国有意识增加经济体当中制造业的占比。其他很多国家开始出现了去制造业,去工业化的现象。

  另外,我们也有非常高竞争力的科研环境,我们研究的结果也非常独树一帜。大学占了所有科研的20%,企业占了所有科研的60%。而这些各式各样的研究机构——其中包括基础研究,像司马克、波斯朗科,还有一些做应用科学研究的弗兰霍福机构,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德国研究机构——与优秀的大学进行合作。这种通过研究机构带来的研发动力也是我们GDP增长的重要动力。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德国的学制是世界上最好的。不能够只看德国的基础学校,也不要只看德国的大学教育,要看整个德国总体的教育。你会发现,它整个教学体系当中所包含的职业教育,事实上为我们带来了世界上最高质量的生产力以及劳动力。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在工厂或者服务业的任何地方进行他的三年学徒计划,这样可以帮助年轻人在完成学业的时候能够迅速就业。这种双轨制的教育培训和教育体系是从1880年开始。当然这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这个架构,但是我认为这个是我们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另外我们的基础建设也是竞争力的主要基石。大家可以看到德国在一些基础建设方面的排名,比方港口、机场方面我们是世界排名第一,基础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优秀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在德国,工业政策与企业、商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产业政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扶植企业。比如,西南边有重要的、130年的汽车生产基地,还有在巴伐利亚地区,我们建立起不同的产业聚集区。在汽车工业基地,你可以看到有汽车工程设计与制造,还有各种零部件的供应商都集中在这里,德国的各州各省都希望能够建立起自己的集聚优势。巴伐利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仅仅关注新的行业,同时关注相关的研究、培训以及新企业、新业态的相关信息。还有新兴企业,比如先进材料、生物相关的行业、生计相关的行业。

  讲到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并不等同于做互联网,因为工业以及制造业其实可以通过数字化带来很大的效益提升。地方政府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效益,推动各地各州做各式各样的积极研究。所以我们看到西门子这样的企业也在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范围之内。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包括贸易融资等等。

  不管是商务部长或者是总理带团到中国的时候,我们都会组成商贸代表团,里面一定有三分之二都是来自于中小企业的代表,并不是说每一次进行国外的访问带的商贸代表团里面全都是知名大企业。因为政府认为,要塑造德国未来的商界,必须关注这些中小企业。

  另外我们在80个国家有超过120个德国的外贸中心,有220个德国驻外使馆和领馆。德国人非常重视这种商展的经验,汉诺威、法兰克福的商展都是大家非常重视的知名商展,这也是我们积极推行的,希望企业能够尽量参加各种各样的商展。

  我们还成立了德国贸易及投资署,在世界120多个国家都有办公室,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更多的是中小企业,它们占德国产值当中的70%,而它们其中有一些还是很有规模的企业,差不多有200多家在世界各自的领域当中已经占有桥头堡的位置。它们平均出口达到60%的附加价值,而且总值已经达到3000亿欧元,它们不仅仅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也是德国出口的支柱。

  由于商业不断推陈出新,我们也看到德国总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个是以每100万人口当中所拥有的专利数来做出的统计,德国的确已经站在世界的前列(见图3)。

  我们也强调劳资双方以及工会之间要有和谐的关系。刚才我说过,我们的工会是不鼓励罢工的。我们的工会并不是单方面去鼓励工资上涨,这就能让我们在工资上涨方面的控制工作做得特别良好,我们因此能够相比其他政府占有极为良好的工资优势。

  另外德国的出口是非常分散的,分散到世界各国。75%的业务都来自海外销售。像林德、西门子,它们80%以上的业务都来自海外业务。可以看得出来,德国的企业业务组成非常分散,而且它所覆盖的行业也非常广,包括汽车、机床、机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科技领域,这个是我们走在前列的重要原因。

  现在出口的行业当中,出口的产品都是新兴市场当中做基础建设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产品,可以看得出来不仅仅是德国出口的占比非常高。还有我们出口面向的地区越来越广,2000年我们差不多63%是在欧盟以内的,但是现在在欧盟以内的出口已经降低到57%。我们不仅产品非常分散、多元化,而且我们出口的产业也非常分散、多元化。

  还有一件事情,我们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非常好。顾问公司出版的一本书里面说到企业的三大支柱,一般说企业储蓄市场47%到48%,通常由大的德意志银行垄断,还有一些小银行更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中国没有类似德国的融资结构,但是中国的进出口银行或者中信银行也许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中信银行可能对中小企业有更好的了解,也可以更好地支持中国的企业。当然大型企业它们已经与四大行有很多的合作,就相当于它们已经与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合作。我们要更多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商行。

  异同

  中德之间是不是有一些相似性呢?我们的确有差异处,但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共性。

  过去五年,中国政府再次强调社会的和谐,再次强调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教育、基础设施以及各种行业、工业的附加价值的重视。 中德两国都开始更加重视它们的产业政策,而且我觉得它们对产业政策的看重、提升是非常恰当的。

  当然德国很多企业比中国企业更国际化,就是因为它们出口的历史比较久,可能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就开始出口。中国的出口可能只有过去二三十年的经验,但是再过二三十年我们会看到中国有更多跨国企业,甚至跨国企业的数字会超过德国和欧洲。

  我们要向世界展现的就是,这两个国家都愿意进一步地坚持改革,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系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郑景昕编辑,工作邮箱:zhengjingxin@wxjt.com.cn)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德国的经济模式是怎样的  德国  德国词条  模式  模式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经济  经济词条  
海外经济

 中国该向印度学习利率市场化

 上周二,一向被认为相对保守的印度央行突然宣布,允许商业银行自己确定存款利率,并从即日起执行。  这对于实行着长期利率管制的印度来说,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展开)

海外经济

 美国经济最好的一年

 2012年将是美国经济自危机以来最好的一年,可能也会是21世纪本年代最好的一年  2012年是美国经济自危机以来最好的一年。不过,经济学家大多悲观地认为美国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