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朝:最优渥
年终奖,似乎最初是和年底的腊祭有关。
君王在敬天法祖一番之后,可能会把一些牺牲祭品之类的送给重臣们飨用。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我们在先秦的诸多文献中可以轻易地发现。
但真正意义上的年终奖励制度,应该是东汉才确定下来。
彼时,皇帝给官员发放年终奖金已有了定例,称为「腊赐」。顾名思义,就是在腊月赏赐钱物,以备过年之需。
依照官员等级的不同,「腊赐」的数量多寡不一。杨侃《两汉博闻》载:汉和帝时候,尚书何敞上书反对外戚之奢侈,有注:
腊赐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进、候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官名)各六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以为祀门户直。
这些赏赐究竟是什么量级呢?
据研究,汉代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四毛。连同牛肉、粳米加一起,大将军、三公获得的年终奖金差不多高达十万元,最少的虎贲、羽林郎两位也要过万。
对照一下当时官员们的工资,像大将军、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月薪约一万七千五百钱,合人民币七千元,一年下来八万四。他们的年终奖金超过了全年工资,福利之优厚让人羡慕。
何敞着急地说:「腊赐自郎官以上公卿王侯以下,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再这么下去,国库都要被你们这些外戚拿年终奖而搬空啦!
高额的腊赐,既是对官员们过去一年辛苦办公的嘉奖,也勉励百官来年撸起袖子加油干。真要佩服汉代的皇帝们,毕竟钱、肉、米都是出自国库,倘若没有十足的魄力和财力,谁也舍不得这么大方发放。
清代的徐昂发,在比较了历朝历代的年终奖金数额后,不禁感叹说:「汉世优恤臣下,可谓厚矣。」
别忙,还有外快——
在造纸术还没普及的秦汉魏晋各朝,书写、传递公文主要是用竹简来完成。为了防止竹简丢失或有人篡改,各部门在发文时通常会在外边套上布袋,然后加盖封印进行加密。
其中一些单位,如负责收集百官审查文件的御史台,一年下来能收到大量的布袋。这些废旧布袋堆在办公室,既占地方,也无法再循环使用,官员们便在年底拿出去卖掉,卖布所得随即分给内部同僚,算是年终分成,金额还算可观。
2、大唐:36%之年化理财
盛唐气象,商品经济发达。朝廷允许各衙门向民间放高利贷。
唐初,京司置公廨本,中央就直接拨款给各司,由各司全权处理「官本钱」的管理与经营。在京各司,包括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诸卫等在内,无论其职权是否与财政事务相关,总有判官主掌该司之出纳事宜,而官本钱就由最与财务相关的判司主导本利的出放与收取。
放贷的本钱,既有朝廷拨发的公用款,也有官员们自行凑起来的集资款。按照当时的利率,月息能够达到3%,折合年化36%。
官府贷款一旦放出,包赚不赔。全年下来,很多衙门都有了自己的小金库,拿出其中一小部分利润入中央财政,大部分则用于地方来打点上司,再剩下的就成了本部门各官员的年终奖金。
唐军也不闲着,中后期亦置「官本钱」,如元和十一年(816)八月敕:「京城百司诸军诸使及诸道并召人捉本钱」;十四年(819)十月,御史中丞萧俛奏请放免「诸司诸使诸军利钱」,以免南北诸司事体有异。
当然,这里“闷声发大财”的诸军非如前期的边防军,而是掌握于宦官之手的北衙诸军。
唐后期虽然重整了财政制度,而京百司与诸军诸使自营本钱的惯例,仍承袭下来。
总之,官本即使由中央统筹拨给,唐政府似也无意设置一个最高管理机构总领之,或因官本乃补充性财源,营利手段难上官场台面,才任各司自行处分。
京司官本系由各司独立经营,比部只从事财务检查。各司官本的管理者,是该司处理财务的判官,即使利钱供其他单位使用,也采专司办理,事权集中的原则,以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至于本钱的实际经营者,则是判官之下的属吏或属司。地方官本的管理者,也不是州县的勾官,而是如京司那样,由判官负责,亦即主管官本放贷的人是仓曹参军或县尉。
正所谓古今皆有生财道,工资加上福利,「自力更生」的唐代官员们生活水平其实也还挺高的呢。
3、富宋:薄薄的年终奖
与汉代官员薪酬制度大相径庭,一向标榜富裕的大宋,则采取平日高而年终低的策略。北宋官员的工资相对较高,年终奖金则少得可怜。
以我们熟悉的包拯来说,他任职开封府时的基本工资包括了月料、餐钱、茶汤钱、薪炭钱、公使钱(招待费)、添支钱(岗位津贴)等等,全部下来差不多已有万贯。
反观当时官员的年终奖金,即便是宰相、枢密使级别的国家重臣,每年冬至赵官家也不过发给其各自五只羊、五石面、两石米、几坛酒而已。
翰林学士院负责起草文书谕旨,财权、事权都不怎么突出,所以平时捞油水的机会本就不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凡遇到官员升迁,需要翰林学士院起草任命书,官员就会送些礼物,权当润笔。一年下来,礼物积少成多,积零成整,成了翰林学士院一项相当可观的收入来源。
宋代,官员送来的谢礼包括丝绸、马匹、铜钱等,动辄几十匹、几千贯的送,数量着实不少。谢礼怎么分配呢?一般来说,一年中分两次,三伏天发一次,年末时发一次。为了分配平衡,翰林官员们在起草文书时会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一个人能够做完的活儿,往往要分成数人去做——张三起草,李四润色,王五誊录,再有个赵六审校。如此一来,年关岁尾分成时就能保证人人有份儿。
4、明朝:京官不好当
连对大明朝诋毁万般的《明史》,都称明代官俸最薄,「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廿二史札记》卷三二亦有《明官俸最薄》之条。太祖极力推崇老百姓举报贪官,「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老百姓可以写举报信,也可以到首都上访,有权力「绑缚赴京治罪」。
太祖在洪武十八年(1385)下诏,「尽逮天下官吏之为民害者」,一般贪官被逮住之后罚到南京城建筑城墙,贪污银子达到60两以上的,「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其他处置措施包括:凌迟、枭首、弃市、族诛等。
皇帝管得严,京官待遇差,谁还敢奢望年终奖?
世宗以后,地方腐败便孳生起来——
周晖,万历某年年根底访客,看到南京兵马司衙门前聚集了浩浩荡荡一群,每人手捧一个食盒。周晖好奇不已,忙上前打听,才知都是来给兵马司官员送礼的。这让周晖大感诧异,毕竟当时兵马司只负责南京城的治安消防、看守囚犯等杂事,官员品级也不高,竟然有这麽多人前来送礼孝敬。
这从侧面也能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地方官每逢年节也许能收到不少过节费。
5、清朝:年终奖与腐败
清宫有「冬至赐貂」的惯例,每逢冬至,在南书房、如意馆、升平署等部门上班的人都能得到数张貂皮。
临近年尾,各王公大臣以及部分外廷大臣还能得到皇帝赏赐的「福」字一幅,「岁岁平安」荷包一个,灯盏数对,以及从辽东运来的鹿尾等珍贵物品。
福字、荷包虽然有点形式主义,但既然受赐于皇上,自然意义非凡,百官还是会引以为荣,格外珍惜。
单凭皇帝赏赐,或是同僚自筹,似乎还不能满足官员们的春节消费需求。长久以来,官场形成了送礼打点的潜规则。春节尤其是下级孝敬上级的绝好时机。这种进项虽然不能称为年终奖金,但它也是官员们年终收益的重要来源。
最有名的就是「炭敬」和「冰敬」——
炭敬,又称节敬,是清朝外官在冬季馈赠京官的银钱,盖因地方官多在冬季时以替京官购置木炭取暖为名而来,由于是春节前后发放故又称节敬。相对于冰敬,炭敬的等级较低。炭敬金额不一,但最低额度是八两。
炭敬终究不是合法的款帐,实际上是属于「三敬」之一的陋规,但积习既久,查不胜查。冯桂芬说:「大小京官,莫不仰给于外官之别敬、炭敬、冰敬。」
曾国藩同样也接受「炭敬」,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国藩接受程玉樵送别敬十二两,罗苏溪送炭资十两,李石梧送炭资十六两,但仍难以为生。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初六日,当时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在给曾国潢的信中说:「同乡京官,今冬炭敬犹须照常馈送。」
云南报销案,有御史陈启泰、江西道监察御史洪良品先后弹劾军机大臣受贿,王文韶、李鸿藻承认接受过「炭敬」。惇亲王奕誴主张严查炭敬、别敬等变相贿赂,翁同龢等反对,最后,慈禧太后对此不予追究。
还要补充说说「炭敬」的名目,既要送到位,还不能落于俗套:送荷包或信封。
当然,学问和深意都得体现:
如果上写「强仕」二字,今人看了想必会一头雾水,且放心,清代长官知道《礼记》中曾写道「四十强而仕」,「强仕」当然代表四十两银;
「大衍」,取自《周易》之中「大衍之数五十」一句,代表五十两银;
「耳顺」,《论语》有句「六十而耳顺」,那就是六十两银;
「梅花诗八韵」,暗示内有八十两银票;
「四十贤人」当然也不是罗列了四十位贤人的名单,而是代指四十两银……
有些名目更雅、寓意更好的礼单:
「百寿图一轴、两轴、三轴」,分别指银子一百两、二百两、三百两;
「双柏图一座」,二百两;
「秦关一座」,一百二十两,典故出自「函谷关高一百二十丈」;
「毛诗一部」,三百两,蕴意来自《诗经》有三百零五首诗……
逢年过节收一圈礼,简直能把传统文化知识温习一遍。
当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载涛,曾在春节期间收到逊帝溥仪一信封,上写「千佛名经」四字。这位皇叔不明所以,还请人前来解读有何佛法深意,直到打开才知——原来竟是一千两银票。
6、民国:真正属于劳工的年终奖
年终奖金不只是古代官员们的专利,一些供职于银柜票号、粮米油店、丝绸布庄的雇员或学徒,也会在春节来临时收到老板的过节奖励。一名员工能够得到多少年终奖金,关键要看平日表现,也就是自我奋斗和付出,但也要考虑到店面效益,以及老板的人品秉性。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相继在沿海口岸开工设厂,大量招募民众务工。外国资本家们剥削欲太过旺盛,经常克扣工人们的年终奖金。
1940年代的大上海,丝织业、邮政业、船舶业经常发生工人争取年奖的罢工行动,以致上海工商界还联合成立了「年奖问题处委会」,专门负责调解协商各工厂的年终奖金发放问题。据民国三十七年《工商法规》载,年奖问题处委会曾出台过四条决议,针对工厂不发年奖、工人罢工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其中特意提到:
本年度工商业情形萧条,该会为求了解实际情形起见,择定重要各业,由工业会、市商会及各该工会领导人员,协助调查,并由年奖处理会指派委员参加,综合劳、资、政府三方面调查所得,作该会调处工作之参考。
其实,年终奖不在乎多寡,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讲求人情宗法,多数劳工更在乎的是企业家心里有没有下属,而下一年我该以何种态度去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