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交通的代名称。特别是20世纪后期以来,不仅学术研究方兴未艾,也吸引了社会公众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关注。21世纪的今天又注入新的内涵,“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欢迎,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共同理念。
丝绸之路最初主要指汉通西域以后至2世纪中期,中国内地与中亚、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特点的交通路线。今天,被用来表示东西方之间各种形式的交通与交流,主要分为通过不同地理带的海上、沙漠绿洲和草原丝绸之路。
许多研究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就已经有了农作物和家畜驯化的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其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陆上丝绸之路,特别是沙漠绿洲道。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以穿越今天我国新疆天山以南漫长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缘绿洲诸国的路段而得名,在汉唐时期是主要的东西交通干线。
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仰韶文化的彩陶经河西走廊于青铜时代以后传入新疆甚至继续西传,使新疆出现了以彩陶为特点的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而新疆的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与西来的中亚、南西伯利亚等地的阿凡纳谢沃、安德罗诺沃、卡拉苏克等诸文化也存在密切联系,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主要就是沿着天山的这条古道。这种东西方之间的早期联系,形成了新疆史前文化面貌的多样性特点。
据考古发现,尽管某种蛛丝马迹显示新疆最初的人群有可能早到旧、新石器时代,但可靠证据的“缺失”或确凿考古资料的欠缺表明,可能晚到青铜时代早期,他们才开始出现在新疆的天山以南地区。罗布泊等地青铜时代人群包含了来自东方的古蒙古人种和来自西方的古欧罗巴人种,或者是他们的混合类型。因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存基本上发现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间和山前河谷地带,物质文化具有明显的牧业特性。因此,最初来到这里的人群很可能是游牧者,他们从蒙古高原和黑海—乌拉尔一带迁徙而来,翻过天山,分布到新疆各地,一部分人随着生活空间向绿洲转移,完成了从游牧向半农半牧和农耕的转变。
根据文献记载推断,大约在战国时期,新疆已进入城郭诸国时代。按照生业方式和社会习俗,西域诸国大略分为两类,一类为绿洲城邦,《史记》称之“其俗土著”,即以耕田等农业生产为主,有城郭。另一类为“行国”,即随率畜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主。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诸国,大率土著”,天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文化遗存都分布于天山及其周围地区。
天山是横亘于欧亚大陆腹地的一条东西向山系,由一系列平行山脉组成,西起乌孜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东至中国新疆哈密,全长2500余公里,既是新疆南、北疆的界山,又是中亚和中国西部的东西向联系纽带。山脉之间形成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河流宽谷,是天然的优良牧场。虽然绝对高度大,但相对高度不大,多数地区方便游牧通过,不仅不是地理屏障,反而是游牧迁徙和文化传播通道。沿着山间盆地与河谷,分布着古代不同时期遗留的形态各异的文化遗迹,显示着不同人群的文化传统。
到西汉中期,以天山为中心的西域诸国经历了一次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的全面整合与转型,早期的文化多样性减弱,对中央王朝认同的观念和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促成这一变革的主要动力。丝绸之路概念本身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欧亚间政治、军事、经济、贸易和文化领域交往的主导和影响力。虽然也有人提出过“玉石之路”、“青金石之路”,但没有一个能够像丝绸之路这样准确反映中西方关系的本质。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之路,从它开辟之初就反映了西汉王朝对于西域管辖和与中、西亚及印度等地政治实体的交往和关系。西汉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即今新疆),主要有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西出大月氏、安息。北道沿天山经疏勒西出大宛、康居和奄蔡。当时,天山被称为北山。这两条通道是随着西汉王朝与匈奴在西域的争战而开辟的,随之而来的是西汉长城、边城和烽驿随丝绸之路延伸至天山以南的罗布泊,然后继续西延到今新疆的西部。
汉朝与匈奴在西域的争夺主要发生在今天山地区,特别是天山东段的吐鲁番盆地。天山南面的楼兰是汉朝进军西域的前哨基地,位于今罗布泊洼地。当时,吐鲁番盆地的主要政权是车师国,控制着东敦煌,南通楼兰、鄯善,西通焉耆,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的交通枢纽,原名姑师,汉武帝时为赵破奴所破,后更名车师,分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
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汉朝与匈奴围绕车师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争夺战,史称“五争车师”。至神爵二年西域都护府建立,确立了汉朝对于西域的统治地位,丝绸之路交通得以在汉王朝官方护卫下展开,诸国使节、商旅不绝于途。据《魏略·西戎传》,曹魏时期,西域南北两道发展为三道,前北道变为中道,新开辟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的路线,称为新道。进一步加强了天山道在丝绸交通中的地位。唐代前后,天山道是东西交通的主干道,汉代时繁忙的南道几乎完全衰落。
西域考古发现了大量汉唐时期的遗物。丝织品从西汉中期开始,已经成为丧葬,特别是高等级墓葬死者的常用服装,这些墓葬基本上分布于丝绸之路干道和附近地区,不仅极好地证明了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在各方面对于西域地区的广泛影响,也是西域文化首次普遍一致地体现出汉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