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纪念碑,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南郊杉树坝的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内。纪念碑正面刻“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后台阶正上方立附碑一座,上刻“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碑记”,全文如下:
一九三五年一月至三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在赤水河流域黔、川、滇毗邻地区举行了“四渡赤水”之战。
是年,“遵义会议”后,一月十九日,红军挥师北上,拟在泸州、宜宾一带北渡长江,与川陕根据地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国民党急调重兵防守长江、实施围堵。红军抵达赤水县境内,于二十七、二十八日先后在黄陂洞、复兴场、青杠坡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于二十九日在土城、元厚一渡赤水河,火速行军,越四川古蔺、叙永,进云南扎西。国民党军队四面围追,迅速迫近;红军当机立断,放弃北渡长江,改为东征。二月十八、十九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直插桐梓县、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敌两师八团,获得长征以来首次大胜。随后,红军移师仁怀,于三月十六、十七日,在茅台三渡赤水河,进入四川古蔺县境,摆出渡江之势,敌军急调各部围堵,红军见敌中计,迅速回师,于二十一日从二郎滩、太平渡、九溪口、淋滩等地四渡赤水河,疾速南进,强渡乌江,近逼贵阳,诱迫蒋介石在贵阳急电滇军援筑(助)。红军调虎离山成功,迅即挥师入滇,佯攻昆明,实策北上,于五月上旬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体现了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用兵如神的宏才大略。
“四渡赤水”之战,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是毛泽东生平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期间,许多红军将士英勇杀敌,捐躯战场,遗志后世,彪炳千秋。为世世代代弘扬四渡赤水精神,子子孙孙缅怀红军革命先烈,赤水人民敬移325位红军烈士忠骨安葬于风光秀美的赤水河畔杉树坝,敬迁全市26个烈士纪念设施于此,将原建“赤水革命烈士陵园”扩建为“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供后人凭吊瞻仰。爰勒石铭文,以资纪念。
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四渡赤水”精神诲育千秋!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个为纪念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而修建的陵园,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
(一)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仿照南京中山陵样式依山而建,正门立有铁链枪式陵园牌,上刻“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八个镀金大字。纪念碑是陵园的主体,高19.35米,寓意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碑身呈火炬形结构,用红、白两色花岗石装饰,下部横向标注四渡赤水的具体时间;碑座四周为4幅汉白玉浮雕,生动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四渡赤水的战斗场景。
纪念碑后为陵区,呈扇形排开108座大理石竖碑,庄严肃穆,全部以“红军烈士之墓”为碑名;最顶端为长34.2米、高9.5米的巨型长城式屏风,上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气势磅礴,雄伟挺拔,蔚为壮观。
(二)
85年前发生在川黔滇交界地区的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被西方评论家赞誉为“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遵义会议之前,中央红军在经历湘江战役后,兵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弹药奇缺、补给匮乏、士气低落。而国民党集结40万重兵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堵,企图在黔北地区彻底消灭红军主力,中国革命危在旦夕。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之后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四渡赤水战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碑文高度概括了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红军采取的战略战术以及前后经过,展现了毛泽东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高超指挥艺术。
(三)
四渡赤水战役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克服万难,展现出了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四渡赤水并非预定计划,而是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随机应变。土城战斗失利后,毛泽东下令红军主动撤出战斗,放弃北渡长江,一渡赤水跳出敌人包围圈,保存了有生力量。此后,毛泽东依据敌我态势多次修改行军计划,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时走老路,时走新路,寻求歼敌有利战机,最终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回师遵义,一举歼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娄山关大捷,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胜,更是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优良作风的重要体现。
运筹决胜的指挥艺术。毛泽东一贯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红军所有战略方针都是建立在“打”这个基本点上,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如果没有开始一渡、二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大量调动敌人形成有利战机;如果没有之后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无法迷惑敌人,把敌人拖疲、拖垮,从而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毛泽东所采用的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式,就是让部队迅速前进和后撤,快速集结和分散,声东击西、寻机破敌,坚持把“走”与“打”、消灭敌人和保存实力辩证统一起来,指挥中央红军如同游龙,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云集的集团之间,积极创造战机,以少胜多,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是在极为险恶的条件下进行的,红军指战员在近4个月的战斗中时刻面临死亡威胁,但他们凭借着钢铁般意志和超人胆识最终获得胜利。红九军团在第四次渡赤水时为掩护主力红军顺利渡江而错失了过河最佳时机,毅然决定继续留在乌江北岸承担“诱敌”“阻敌”“断后”、掩护主力红军行动的重任。经过艰苦鏖战,兵力由1.1万人到最后只剩2000余人,无数红军将士用意志和力量、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长征的脚步和足音已渐渐远去,但伟大长征精神已成为不朽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