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水稻起源与发展

  考古学是研究农业起源与发展中最关键的学科之一,考古学家通过科学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与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相结合,正逐步清晰地勾勒出近万年来全球各地不同农业起源与发展的路径与历史。

  这其中,稻米作为当今世界粮食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三大作物之一,与西亚起源的小麦、美洲起源的玉米并列,始终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前沿课题。特别是当下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三个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均以稻米为主食,这是现在全球范围内供养人口最多的一种农作物。因此,研究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早期历程,不仅是东亚地区史前阶段的重要内容,也对当下稻作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对我国更好地制定粮食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水稻起源于何地

  水稻起源,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但整个研究过程漫长而曲折,仅仅在确认起源地上就争论了近百年。

  20世纪初,苏联学者瓦维洛夫是栽培作物起源领域最广为人知的一位早期学者,他对世界范围内主要农作物起源地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栽培作物的起源地应该在现存的栽培品种和近缘野生种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依据这一理论,他提出水稻起源地应该在印度。“印度起源说”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直是这一问题上的主导观点。

  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著名农学家丁颖先生,自1926年在广州郊外发现野生稻之后,他在水稻起源、演变和育种领域作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贡献,并明确提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观点。两派观点相争不下的状态由此持续了数十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水稻遗存,其中1973年开始发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便是众多遗址中最为著名的一处。该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大量水稻的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也引发了对于水稻起源讨论的又一次高潮。从这一时期开始,对于水稻起源的研究主体逐渐从农学家转变为考古学家,研究思路也从寻找现代野生稻的多样性区域转变为寻找最早的水稻种植和利用的考古学证据。

  随着材料的积累,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考古遗址出土的早期稻作证据以及历史上野生稻的分布范围等,提出了“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印度甚至泰国等地也曾号称发现了距今8000乃至9000年前的水稻,并引发了一些争论,但这些发现后来都被证明存在问题,其年代实际上大多不超过距今4000年。同时,严文明先生积极与国外同行合作,组织开展了在江西仙人洞吊桶环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课题,将世界范围内陶器的发明往前推进了近万年,也找到了万年以上人类利用稻属资源的相关证据。自此,“水稻长江中下游起源说”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持续一百余年的学说之争基本尘埃落定。

  考古学视野下的稻作起源与发展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严文明先生提出关于稻作起源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之后,考古学本身的发展也为稻作起源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学术保障和发展空间。

  首先,水稻遗存在大量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遗址中被发现,如江西的万年仙人洞、湖南的澧县彭头山与八十垱、河南的舞阳贾湖、邓州八里岗等。这些遗址的年代大多在距今7000年以上,最早的遗址年代接近距今1万年。大量的新材料,使得对于水稻起源的探索有了研究分析的基础,同时,也扩展了最初人类利用稻属资源的空间范围。

  其次,植物考古的发展为农作物起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水稻起源不再被理解为是一个转瞬之间的革命,而是一个漫长的旅程。这其中有三个关键的节点:一是人类从何时开始有意识地管理和利用野生稻资源;二是水稻何时完成驯化;三是稻作农业何时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因此,要研究水稻起源的时间和具体过程,考古学家需要建立稻属资源在一个区域内从出现到被完全驯化的时间序列。如此一来,在考古新发现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可信的年代测定结果和可靠的鉴定标准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需求。目前,考古学所使用的碳十四加速器测年技术已经十分完善。

  综合多种途径考古学研究的成果,目前考古学界基本达成的共识为:最早被利用并驯化的稻属品种是粳稻,它是从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长江中游地区大致在距今8000年之前已经驯化了粳稻,而长江下游地区这一生物性状的改变大致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两地可能各自有起源中心的发展。之后的数千年内,粳稻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外扩散,在距今4000年前后传入印度,与当地被人类利用的一年生野生稻杂交之后,才出现了籼稻,至于籼稻再回过头来传回中国就是很晚才发生的事了。

  全球化视野下的早期稻作研究

  水稻起源与发展研究,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关注的议题,是历史问题,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也涉及当下社会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论及人类迁徙、语言与文化传播等问题时,稻作农业发展一般被认为与南岛语族的形成息息相关。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其分布地区东到复活节岛,西到马达加斯加,北到夏威夷和台湾,南到新西兰——这也是当今充满各种争议的国际舞台。在关于太平洋岛屿的历史研究中,稻作农业一般被当作是早期人类迁徙扩张的原动力,因而在台湾、菲律宾、印尼等地区工作的考古学家,常常以寻找最早的水稻遗存作为证明和讨论南岛语族形成的主要证据。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稻作起源还跟全球暖化问题有直接的关系。科学界普遍认定,全球暖化是已存在的事实,它最主要是由人为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排放导至温室效应所造成。大部分人将工业化时代作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生态系统造成全球影响的发端,也称之为“人类世”。很多专家则认为“人类世”早于工业化时代,是从农业起源发展就开始的历史进程。这其中导致全球暖化的甲烷浓度增加,被认为是同水稻生产及畜牧业直接相关。据研究,水田土壤特有的无氧环境和家畜肠道发酵都是形成甲烷的原因之一。因此,考古学家也正在同全球暖化研究专家们进行合作,通过复原和估算稻作农业起源发展扩张的规模速度,比较全球大气变化速率,进一步分析稻作这种特殊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帮助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难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水稻起源与发展  水稻  水稻词条  起源  起源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水稻起源与发展词条  
改革史话

 隋朝经略海洋的历史启示

 隋朝(581年至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短命”王朝,在其38年时间里,革新内政、再造一统、外攘“四夷”,迅速实现国力军力强盛,且多有创制、影响深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