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措施等项工作。
会议指出,要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既立足当前,围绕保上亿市场主体,落实好已部署的财政、社保、金融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又着眼长远,用改革的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会议强调,要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要为就业创业提供便利,要优化外资外贸环境,并明确提出将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压缩至4个月以内等具体要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节节攀升,已从第46位跃升至第31位。《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后,包括北京、广西等多地相继出台地方版条例,河南等多地也在抓紧制订相关条例。
工业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权限下放省级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要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积极探索对需要许可证的行业实行“一证准营”、跨地通用。年内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权限下放到省级,将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压缩至4个月以内。
二要为就业创业提供便利。完善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引导平台企业降低佣金、条码支付手续费等,促进灵活就业。清理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不合理准入条件。明年6月底前实现职称信息在线核验。
三要优化外资外贸环境。授权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原则上“单一窗口”一口受理。
在今年全国两会以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及优化营商环境。
5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第二天,李克强总理就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
李克强提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就业人员有数亿人,要稳住这个巨大群体的就业,就要进一步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在改革上想办法、找出路,深化“放管服”改革,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说,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开展进出口环节、企业融资、公用事业、物流、行政审批相关中介服务等重点领域收费专项治理基础上,完善制度机制,从制度上铲除乱收费的土壤。
在6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要求,要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持久的工作抓住不放。当前要聚焦优化企业开办服务。“企业开办时间要进一步压缩,开办流程要进一步简化。”总理说。
2019年10月,世界银行正式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总体得分77.9分,比上年上升4.26分;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我国已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即便如此,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步伐仍在不断加快。2019年10月8日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上述条例提出,国家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多地也开始加快推进地方版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4月10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5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由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今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副局长马正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曾提出,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经济发展重要助推器。
马正其表示,“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总局将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改革创新,努力营造“四个环境”,即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高效规范的监管环境、新业态审慎监管的制度环境。(记者 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