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明朝那些事儿》写的非常好,我下载了好久,看了几页,才疏学浅愣是没看下去,两个月前一朋友推荐纪录片大明王朝1566,也没看,在微信读书APP上有幸看到了美籍华人黄仁宇教授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下定决心读一读,了解一下这段明史,主要还是因为之前看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提到了好多明史,好奇心让我拾起了这本书。
全书围绕着6个人物展开,分别是皇权代表万历皇帝、大改革家张居正、大学士申时行、模范官僚海瑞、杰出孤独将领戚继光、叛逆纠结的哲学家李贽。所以读起来仿佛在读一段段传记,一点也不觉得乏味,一本书好不好,以个人目前的鉴赏能力就是读几页看能不能继续读下去,而黄教授的这本《万历十五年》确实能让你读下去,虽然里面伴有点文言文性质,但是完全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推荐给喜欢研究明史的朋友读,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可以明智,可以鉴以往,而知未来。大明1587年发生的这几件小事,在当时在普通不过,但是对接下来的王朝兴替造成了深深的影响。
本人才疏学浅,更不敢自视甚高。所以就简单谈谈对6个人物的粗浅理解,用白话文字为描述一下所见所感,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皇权代表万历皇帝
10岁登基称帝,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个3年期的小学生罢了,但是在当时可是九五之尊,继承大统。坐在了金字塔尖俯览众生,可都说自古圣贤皆寂寞,万历皇帝也有好多郁郁不得志的事情。例如喜欢郑贵妃不能册封,喜欢郑贵妃生的孩子不能册封太子,连死了葬在一起的愿望都实现不了,被文官集团牵制,被社会制度管束,所以就消极怠工,彻彻底底宅在宫里不出去,懒理朝政了,成为了有名的无为之治,作为一国之君都不喜欢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制度可见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二、大改革家张居正
个人看完张居正的生平,对他还是正面评价居多,虽然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位置上,但是也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大明王朝呕心沥血,从辅佐小皇帝到后来一系列运筹帷幄的改革,不得不说放在今天的公司里,张居正也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CEO,只是最后落了个生前风光无限,死后萧索凄凉的情况,不禁唏嘘不已。可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可以说生不逢时,亦或是当时畸形的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
三、大学士申时行
作为皇帝的老师,可以这样讲,申时行做得没毛病,中规中矩形容比较恰当。虽没有过硬的能力,但是深谙为官之道,所以练就了圆滑处事、知道审时度势,不跨越雷池半步,虽然最后看是保全自己,但是为官的政绩仍然被看做是一张白纸也就很正常了,因为想创新,做事多,自然出错的机会就多,而我们的申大学士就知道怎么规避出错和风险,就是无过便是功。
四、模范官僚海瑞
太过和不及都不好,而海瑞个人觉得还是清廉太过了,在高官厚禄精英阶级集体腐败的情况下,他能一贫如洗的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实属不易,因为人性有时候是经不起考验的,尤其是面对金银财宝美人诱惑的情况,海瑞的人品是不容置疑的,只是为官在仕途这样清廉确实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导致最后皇帝都下令给安排一个无关紧要的官职即可。所以这里就给我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到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别人喜欢的?
五、孤胆将领戚继光
上学的时候学习过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在明朝重文轻武的社会制度下,能灵活变通,打造一只虎狼之师“戚家军”实属不易,要知道做事的人在当时不太讨巧和受到支持,所以全靠一腔热血和强烈的个人信念支撑,很佩服这样的孤胆英雄。只是想如果当时大明重视军制,可能就不会有后来混迹于白山黑水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事了,而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发生的和没发生的都是必然的。
六、叛逆纠结的哲学家李贽
读了好几本西方哲学家的书,罗素、维特根斯坦、尼采、康德等,觉得纠结的人都容易成为哲学家,哈哈,开个玩笑,毕竟深夜写东西需要克服困意。而李贽让我觉得是最纠结的一个。有的时候哗众取宠、有的时候又桀骜不驯、有的时候又一本正经,坚守自身品格。所以一个这样的人,你通过阅读都能感觉到他的纠结拧巴,但是又不得不对他给予同情,因为所处的社会就是畸形拧巴的,他没有言论自由,没有权利,但是骨子里那颗跳动不安的心却又无处安放,换做在今天还能通过写个歌唱出来,在当时的情景下,也只能一个人黯然神伤了。
总结:1587年的这6个人为官处事之道不同,但是最后结局却是一样相同的,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看似的指端末节,但是却为接下来的历史掀起了惊涛骇浪,所以不是单单个人的问题,而是集体属于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关于人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很难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个人觉得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就好。
关于制度:怎么样摆脱根深蒂固的潜规则?个人觉得加强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干扰未尝不可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