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想打两星,我觉得无论是小说的语言,还是技巧层面,以及故事本身,都很差。可是读到现在,我却想打五星,却并不是为小说的艺术或者其它的出彩,而是因为我已经忘记了小说,它是如此的接近生活的本身,虽然小说所描写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可是那种大多数人所必然要经历的生活本身的黯淡、灰色、绝望和孤独,以及在这些情绪和感觉的无休止捶打下显现出的麻木的冷静和无所谓的失望态度,并由此升华出的对于命运的一种消极式坦然。
即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开始,可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没有太多价值的大多数生命里,时间就如同泥潭里的醉鬼,以为自己的努力折腾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挣扎,却始终不远清醒,不愿放手。大概我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吧,总以为自己在坚持着一些东西,可是这种坚持有什么意义呢,最终只不过还是淹没在泥潭里。与其说小说给了我一种黯淡和绝望的印象,不如说生活本身就是这样。
没想到最后停在了加乌拉山口。去年年初去珠峰大本营时,我们停留的山口石碑上是:嘉错拉山,海拔5248米,04年立的,似乎在那也能看到四座山,加乌拉、嘉错拉,应该就是同一个地方吧。然而我们当时经过的时候乌云遍布,飘起了小雪。
作者最后选择将故事的终点停在这里,似乎也为遍布全篇的灰暗格调留了一个期待。就像那时骑行在川藏线上,顶着刺骨风雨,在经过很长时间爬上垭口时,终于看到了浓云背后的一缕耀眼光线。所以,也还是会最终与生活和解的吧,理想与生存的矛盾、挣扎,端木云是无法在现实中得到答案的,更何况,他从来都是一种近似无谓的中庸式心态,或者说,那种尼采式的意志搏斗,几乎不属于他。但我们终究知道,在嘉措拉看到四座山面目的机会是难得的。无法解答的人生困惑,也只能将它敷衍到别处去。至少,那些怀念、留恋的东西终究会填满生活的坑洞。
如题,雾行者,这一生,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雾中行走,偶尔,也会看到一缕穿透浓雾的光芒,看见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如此。
有时候想想,做一个端木云或者周劭这样的人,拥有这样一个人生轨迹和心态,大概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