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播学的印象,仅限于前叫广播学院,后改名为传媒大学里的专业,和洗脑。然后能想到的是QQ,微博,微信,微信公号。
有小伙伴说,这本书相比于另外一本辅助的书难。就先一睹为快,了解下传播学到底是什么鬼。
序言就吸引了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担任大众传播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已经5年。时间越长,越感到讲授之难。和同事经常谈起这样一个话题:传播学研究究竟有没有理论?讨论的结果虽不至于绝望,但总是比较沮丧 --- 当然,‘底气不足’恰恰应该成为我辈学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创造的动力。。。翻看第一年的讲义,和现在的相比已经全然不同。。”
“时间越长,越觉得讲课之难。第一年的讲义和现在相比已经完全不同”,透过这些只言片语,看到作者每年都在上升,因为越往上走,才越难,走下坡路,容易。现在的讲义和第一年全然不同,说明作者每年都重新预备课程,而不象“某些老教师,同样的讲义,已经用了10多年之久,本子都泛黄”(刚工作时老主任讲的梗)。P1
“鼓励学习者主动,独立地思考大众传播的问题。在理论观点介绍上,本书力求反映本领域最新的成果,不注重问题的回答,而是注重问题的提出。”P2
提出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问题其实就已经解决了一半。有本书叫《如何提出好问题》。什么时候提what ,how ,why,等开放性问题,什么时候提yes or no 的封闭式问题,都是有学问的。
面对这本教材,还不知道该如何提问,经常在脑海里出现的“这是什么”之类的简单问题,因为还在山脚下,疑问多多,还没有足够的本学科的背景知识。
“本书想做的,是把前人的思索过程展现给学习者。因此,除了向读者提供前人提出的结论外,还花了不少篇幅解释他们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过程。。”P2
读到这句话,想起了刚刚跟过的《资本论》,马爷爷长篇长篇的论述一个观点,观点不长,但论证过程特别长。不仅表述他自己的观点如此,diss别人的观点也是如此,diss别人不是简单地说别人错了,讽刺挖苦几句,而是长篇地论述论证,为什么错,怎么错。
提供结论容易,提供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过程难!提供结论是what, 是表征;而提供得出结论的方法,即how,是精髓本质。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一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这本书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也是鉴定一门学科的金标准,那些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学说’或者‘师傅’,是在剥夺你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自由选择的权利。”
从这点来说,对本书的作者又多了份好感,实话实说,且说的正确,而非正确的废话。
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在这一点上,作者是这样所的,“在理论的介绍上,本书注重从研究范式和流派的角度,介绍不同理论背后思维方式的差异。用一个标准难以概括和评论所有理论本书按照普遍接受的社会科学的范式分类标准,将大众传播理论分成客观经验主义,诠释经验主义以及批判理论三个范式。 实际上不同范式之间的分野并非泾渭分明,不论如何,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沟通与交流。”P3
“不同范式之间的分野并非泾渭分明。认识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头沟通与交流”,这句话很打动我。
不论哪个学科,流派范式方法众多,经常看到是各派互相diss,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得唯有自家学派正统,根正苗红,而别的都是“异端学说”。说白了,就是一家之言为大,不允许别的声音,和“百家争鸣”。一想到百家争鸣,就会想到《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表达过,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思想史上,最开明最先进的时期(忘记原话,大意如此)。
个人认为,同一学科,不同流派不同范式,相当于同行业的竞争者。而如何对待同行竞争者,才可表明一个人的格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是欣羡的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的格局。
序言结尾,作者印用了一个同学的抱怨“听大众传播理论课之前还很清醒,对事情有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可是越听越晕,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了。”P5
这也是我读完序言和第一章的感受:本来觉得传播不就是传媒,微信公号,和微博么,刚读了一个章节,发现脑子一团浆糊,不知道什么叫传播了。这也许就是第二阶段,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期待读完这本书,看到山是山水是水。 So excited to see where this book will take me in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