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大秦帝国》读书笔记2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一个假期基本看完了大秦帝国,还差大帝陨落和帝国没落。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心情读下去。
虽然偏近史书的小说中夹杂有很多作业自己的评价和猜测之论,不免有粉饰帝国,粉饰各代秦王秦臣之嫌。但整个描述大气恢宏,许多见解新奇比如,术治亡韩,乱政亡赵,分治亡楚,失材亡魏等等论述,掷地有声。大秦递经秦孝公商君变法图强,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两者铁血变法,虽然法令繁多严苛,但乱世用重典,以结果论,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秦惠王、张仪纵横捭阖,期间苏秦、张仪两人亦敌亦友的穿插,对六国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使得秦国没有死于重重围困,秦国得以生于忧患,不断深入变法和巩固边疆。司马错奇袭下蜀,使边陲划入王化。及至秦昭襄王,魏冉,范雎,白起,蒙挚,名臣良将接踵而出,白起破六国联军,攻掠魏楚韩,破百城,掠其地,迁其民,使得周边列国国力大大下降。赵武灵王力行变法,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经济飞速增长,击破北方少数民族,拓宽疆域,赵国成为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大国。及至白起、范雎长平之战一举大破胡服骑射后战力与秦军相当的赵军。虽然由于政见不合,亦或功高震主,白起自裁,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为数不多一战未负的战神。想当初,借书时候,指明我要先看白起,杀降也是其一生污点,也是后世攻讦秦和白起一大凭据。然则,当时大争时代,如此多敌国精壮,不能放虎归山,又很难为我所用,若想灭国,必毁敌国大军,杀降也就成了正确又艰难的抉择。在古代战争中,处理战败方的精壮很常见的方法就是坑杀,夺城不如夺民。
历经两代体弱多病的秦王,到了大一统的嬴政继位,吕不韦通过奇货可居的嬴政父亲嬴异人从商入政,其政更为温和,意在缓和商君之法的严苛,一部《吕氏春秋》,一字千金,仍鲜有一字师,然终与秦始皇一统天下政见相左,同时又是功高盖主,以及太后之事招来贬黜和杀身之祸。其后秦国养精蓄锐,文有李斯,王绾,郑国,武有王翦,王贲,蒙武,蒙恬,尉缭,李信等等。铁甲但成,大举出关,吞灭六国,南抚桂象,北驱匈奴,西定羌狄,华夏合一。然后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等举措不仅奠定了大秦基业,也为中华奠定了一这个思想,凡我中华者,一统为正,深深影响了后世。不能将中国统一的领导人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所以在当今,新疆、西藏、台湾、南海等地是我国不可能分割的领土,这种意识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
虽然长城、直道、水利工程等等工程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但也是当时环境所需。长城、直道一旦建成基本可以将匈奴的南下真正挡在关外,依靠长城的人造屏障,可以顺利反击擅长游击的匈奴骑兵。而直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旦边境告急,国内兵力可以迅速集结,并且沿着直道,军粮补给运输更为便利。同时,直道的纵横穿梭,使得国家中枢咸阳和各地的联系更为方便,使得各种政令传达,考核下属,上诉民情等更为便利。水利工程的用处不必赘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使得川地成为鱼米之乡,郑国渠解决了秦地盐碱灾害,灵渠的开通使得南方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些荡气回肠的工程都是大手笔,一项工程都足够使一代帝王青史留名,而秦始皇想将他们都占为己有,便操之过急,使得民不堪负。进一步激发了已有的各种矛盾。同时,到了中后期,秦始皇开始注重享乐,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等,使得本已沉重的赋税更为苛刻。并且国内太多隐患并没有清除,老世族问题此起彼伏,若有机遇,大患也。
而这些都直指其法律根基的不变,秦强于商鞅变法,也败于秦始皇统一后不及时变法。对战时法律进行修改,七雄争霸,民不聊生,最希望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继续绷紧弦,准备战争,保持战时的法律。在汉朝文景之治便是及时进行了变更,使得汉得以长久。而秦始皇将商君法奉为圭臬,不允许大刀阔斧的再次变法,使得民生鼎沸。而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实力等,使得各地反抗实力并不敢轻举妄动。而传位二世,赵高乱政,大肆杀伐,使得国家栋梁一个个倒下,对百姓压迫也越来越厉害。官逼民反,同时六国贵族趁机吹风点火,使得庞然王朝变得摇摇欲坠。
纵观全书,荡气回肠,也对秦有了新的认识,假期玩三国志,称帝后国号也定了秦…对秦也有了自己的情感,改变了对很多人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使得他们的形象更为饱满,对商鞅的认识基本改变了教科书传递的刻板形象。读史明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仅符合秦,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而经济的发展应该是良性的,而不应该是泡沫的,需要靠实体科技的进步来支撑,而不是跳过第二产业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然会成为像齐国一样,经济发达,服务业发达,但经济基础,比如铁等核心资源技术被其他国家掌控,而导致在外交上的被动。所以发展真正的技术,打破各种技术上的垄断,尤其是高新尖技术,争取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发展才是硬道理,融会变通,富国于民,强军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