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穿越孤独》读书笔记

本章的目的在于说明一个人是如何渴望他人的陪伴,同时又是如何难以忍受他人的陪伴的。以萨缪尔.贝克特的作品为例,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陪伴》,本章力图论述独处(solitude)和孤独 (loneliness)的区别,并讨论贝克特对孤立(isolation)的执迷。同时,为了避免主观揣测的潜在危险,本章考察了贝克特生活故事的主要特征,从理解其作品中孤独的意义这一视角来进行考察。着重讨论其作品中这种执迷最为凸显的地方,力图揭示孤独独处和孤立为何主导着他的作品。为什么说对贝克特而言关于孤独独处和孤立的美学讲述具有重要的心理动力意义。

第二章、 艺术家的独处和创造过程

本章探讨独处与创造性和自我转换的关系,特别是独处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关系。本章认为独处是人类境遇的一种核心特质,独处和关系是分不开的。独处和关系都是多层次的、动态交互的状态。本章还探讨了艺术客体是如何满足其创作者的关系需要的,而且还特别讨论女性创造性独处所具有的独特性。

创意就像女神,她只在独处的人面前现身。——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我是一个作家,来自被庇护的生活,被庇护的生活也可以是充满勇气的生活。因为所有真正的勇气都源于内心。——尤朵拉.韦尔蒂(Eudora Welty)

一、独处的本质 即在身体和心理上从他人那里撤回,这是一种单独和自己相处的状态,无论这是自主选择还是被环境所迫。当然这个定义还需要进一步澄清。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所谓的根本或原始孤独(radical or primary solitude),即每个人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都是孤独的,这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有人陪伴,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处于存在主义的孤独之中。 温尼科特(1988)讲到,在发展出“”独处能力(capacity to be alone) 之前,我们处于一种“”原始的存在状态“”比发展的原始阶段更早的阶段“,这个阶段处于我们发展处人际关系之前。 伯拉斯——那种根本的、原初的孤独笼罩着所有的客体关系,这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这种孤独是我存在的背景,独处是自我的容器。 艾根—— 我们是谁,这在某种程度上带给我们无边无际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我本质的固有要素。 独处有两种基本的衍生物:被强迫的独处和自发的独处。前者是一种囚禁,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施加的;而后者是自主选择的隐退,目的是为了投入到项目、艺术或者其他事业当中。强加的独处有可能是一种赐福,自发的独处也有可能是一种诅咒,两者也有可能会相互转化。

二、孤独的艺术家到底在做些什么?

温尼科特认为独处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几乎是情感成熟”的同义词。温尼科特认为,安全平稳的母亲养育帮助儿童建立了这种独处能力,使得其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能够感觉舒适。在温尼科特看来,独处反倒意味着某个其他人(好的、可靠的客体)已经被向内投射,婴儿这个人也是在场的。只有拥有“足够好的母亲养育”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这种充满前景的独处能力。不过本章作者对这一观点的普遍性表示怀疑。因为许多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家都经历过糟糕的父母养育,以及早期的创伤和丧失。

关于独处和创造,我们有两个启发性的观点

1、对温尼科特而言,独处是在积极的母亲养育下【鲍尔比(Bowlby)将之称为安全依恋】获得的一种能力。

2、对巴林特而言,独处是一个安全的、可预测的、充满创造的空间,我们往往从失望的、施虐的环境逃到这个空间。本章作者提出第 3 个观点有时候,艺术家寻找独处是为了投入到儿时的坏客体(即费尔贝恩所说的无法预测却令人兴奋的客体)之中,他们和这个坏客体还有未完成事件。

因此,即使是在独处的状态,当事人仍然在和他的客体相互纠缠,需要通过创造的产物,寻找解决与客体世界的未完成事件。艺术作品也包含容器的特点(比昂,1959) 一些艺术作品具有自体客体的属性,可以发挥镜映(mirroring)或者理想化的作用。艺术家需要隐私,从而退行,由此才能创作。他们必须探索自己的深渊。当投身于创作过程的激烈关系当中(这种关系需要一切,并且往往不惜一切),他就无法投身于与他人的关系当中。孤独和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本章作者想到奥戈登(Ogden,1994)提出的”第三分析空间”(third analytic space)这一概念,这是由分析师和被分析者的投射以及认同共同制造的空间。他所指的这一共同创造的主体间空间超越了每个个体,甚至超越了分析匹配。

三、 女性、独处和创造性

独处对女性的含义与对男性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进化和生物学所塑造的文化把女性首先置于养育者的角色,女性被期待更加社会化、更善于交际、更善于养育。甚至从嘴唇解剖学的角度来理解女性的关系,即女性拥有向他人诉说的嘴唇。

第三章、 吾栖之肤

这部由阿莫多瓦导演的惊悚片,讲述了一个女人炼成的故事。影片讲孤独和社会隔离看做成长为人(becoming a person)的隐喻和基石。弗洛伊德将阳具嫉妒视为女性特质的基石,阿莫多瓦泽提出了迥异的观点,重新结识了女性的肇始和形成过程,推而广之,也是人的形成过程。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皮肤是自我的边界。这是第一层界限。被抚摸、爱抚、打耳光、割伤、烧灼、殴打都是通过皮肤来体验的。它是感觉的器官。它是我和非我的边界。

皮肤和潜藏着倒错的可能性,因为经由皮肤、快乐可以越级变成痛苦,痛苦也可以变成快乐。当剧中外科医生给了病人一副坚不可摧的皮肤时,他 既剥夺了她的脆弱性,也剥夺了她损害其人性的能力。 在这部影片中,阿莫多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之前已有对特定客体的渴望、对共情式客体的渴望、对精英群体接纳自己的渴望,以及对民族 或种族接纳自己的渴望,阿莫多瓦又加上了一种新的渴望,即对自己的渴望。

这一观点也隐含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认为自恋式的爱可以是一种对之前自我的 渴望、对理想自我的渴望或者对自我镜像的渴望。 这与临床实践有什么联系呢?当一位中国人离婚的时候,TA 可能会说:”真 丢脸(我失去了我的皮肤)”当 TA 幻想破灭或者非常沮丧的时候,TA 可能有类 似的表达。皮肤有着保护层的含义。由配偶提供的皮肤是一种确证,确证我们是 一个妻子,因此是一个女人;确证我们是一个丈夫,因此是一个男人。

我们的性别角色强化了我们的性别认同。而我们的性别认同也强化了我们的自我感。拥有 一个性别就是成为一个人。当一个男人像丈夫那样说话时,这就强化了他的自我 感,失去这一身份等于失去了一部分自我。

通过抛弃自己的身体和面容(正如许多人做的那样),个体是在设法从自我 那里疏远身体,这是以一种可以想象的、最为极端的方式,让个体处于孤独之中, 那就是对自己的孤独。年龄的改变会加强个体身上的这种疏远,特别老年人的身 体和面容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这种疏远。相比于对他人的渴望,对曾经的自己的 渴望是一种更加极端的孤独

阿莫多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好的例子,让我看到改变一个人的身体是多么 的复杂,让我们看到因为失去的自我而感到孤独,这种孤独已经超越了这一复杂 而痛苦的感受的一般社会层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穿越孤独》读书笔记  穿越  穿越词条  孤独  孤独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笔记

 《海的女儿》读书笔记

安徒生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好词好句摘抄,欢迎阅读赏析!:亮晶晶 柔软奇异沉静艳红清脆渴望沉默凝望洁白倾听消逝 郁茂隐隐灼热清凉壮丽荒凉惊惶轻盈明朗阴暗华丽 飞跃清明...(展开)

笔记

 《爱的教育》读后感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展开)

笔记

 《呼兰河传》读后感

假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小说平铺直叙地描绘着作者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有些琐碎。而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愈发觉出它的特别之处。随着作者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