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第十二章第四节

第四节

故事正解

自私的驴子

驴和狗一同赶路,后边跟着它们的主人。走到半路,主人坐在路边睡着了。

驴子停下来吃着草,吃的又香又甜,狗却饿得难受,只好向驴子恳求:

“亲爱的朋友,请你蹲下来,装饭的篮子挂在你的背上,我想吃一点儿东西。”

驴子没有理它,只顾低着头吃草。过了好大一会儿,它才对狗说:

“你不要着急,等主人睡醒了,他就会拿东西给你吃的。”

就在这时候,一只狼窜出了树林。驴子连忙向狗求救,狗却说:

“朋友,不要着急,等主人醒了,他就会救你的。”

狗正在说话的时候,狼已经扑上来,把驴子咬死了。

问题讨论:

(1)这则故事表现出驴子什么样的品质?

(2)你认为故事中的驴为什么会被狼咬死?

贤的作为

1、孔子为什么说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事会遭到怨恨?

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放:依照。

语译:孔子说:“放,是依照,一切依照自己的利益来行事,那就会招致怨恨。”

解读:根据社会学理论,每个人都有“不公平幻觉”,觉得家庭、公司、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所以不能相让。这也是为什么礼要强调让,温良恭俭让,能接受让,就有礼了,就是贤德之人了。

详解:人都想自己得好处,对自己得到的不满意,就要争,一争,就血气翻涌,头破血流。让,是相互的,所谓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下相敬,温良恭俭让,一国和谐。

2、孔子为什么认为用礼治国没什么困难,不能用礼,那国家就不需要礼让了?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语译: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解读:人都想自己得好处,对自己得到的不满意,就要争,一争,就血气翻涌,头破血流。(这几句和上面完全相同,最好改变一下说法。)所以制定礼,就是制定各人本分规矩,谁该处什么位置,该得什么待遇,谁先谁后,谁听谁的,都给你安排好。有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就谁也别争。所谓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上下相敬。(这几句也是,上一段已有相同的说法。)

详解:孔子说的很简单,就是能够以礼治国就没有困难,不能用礼治国,那礼就没用了。

3、孔子认为贤人治国可以达成什么状态?

原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注释:以:介词。全句是“以胜残去杀亦可矣”的倒装。

语译: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语境:孔子强调了人进行贤德之人具备善良的特性,善良是人天生的本性。

解读:在孔子时代,各国大都很乱,弒父弒君,或者出兵攻伐,都是残暴杀戮,恶习难除,最好是有圣人出来转恶为善,不得圣人,但有贤人出来治理一个国家,逐渐改善也好。

附赠多闻

1、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语译:孔子说:“君子讲调和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讲调和,”

2、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语译: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文学常识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反问对方,表示断定的语气,是“不疑而问”。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都要借助于疑问词来表示疑问,“反问句”也是如此。同时,古汉语构成反问句时,都会用特定的语气词来实现。其常用的语气词是:“焉”、“之”、“矣”等。常见的表达如:

1、句式讲解:“焉…之”

例文:“焉知贤才而举之?”

   “以胜残去杀亦可矣”

2、例文:仲弓曰: “焉知贤才而举之?”

3、练习:请用“…矣”“以…?”造句。

例如:吾必谓之学矣     以约失之者鲜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第十二章第四节  第十二章第四节词条  
笔记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寒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读完之后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这本书的主人公小豆豆之所以被退学很多次,是因为每所学校都不愿意收她,为什么呢?比如她老是站在学校...(展开)

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