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开通会员)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在这一天,人们吃月饼,弄歌舞,祈团圆。
而在众多文人墨客的笔下,中秋节则被赋予了更复杂、更缠绵的意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李白对月亮最淳朴的告白。
“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这是欧阳詹对亲人团聚的美好期望。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这又是白居易望月思乡的真情感慨。
除了节日本身,中秋节在每一个人心中,或许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小编辑带来了五本和中秋节有关的书,一起来看看吧。
01 中秋
(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要是问中秋节有什么习俗活动,可能大多数人都能说出几样来,但若是问到中秋节的详细起源、演变以及发展,我想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
中秋节形成于唐初,到中晚唐时,中秋节已是以赏月为中心习俗的全社会的节日了,当然在赏月的时候,美酒佳肴,诗词歌舞是不可缺少的。
到了宋代以后,赏月的风俗变得更加普遍,穷人就算典当家什,也要买酒助兴。
但到了明代,赏月活动渐渐让位于人情往来,人们开始把“团圆”作为中秋习俗的第一主题,而这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秋节不仅是中国人团圆相聚的好日子,更在国外,比如韩国、菲律宾、日本,甚至马来西亚,圈粉无数。渐渐地,中秋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美好心愿。
四句话了解这本书
1.中秋节无疑是传承至今的,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2.中秋节的故事最著名的有四个: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饼来历、唐明皇游月宫。
3.虽然有冷清之嫌,月宫千万年来仍然是中国百姓一直幻想着能登临一游的美好仙境。
4.从历史上看,我们的中秋节是颇具轻松浪漫的风格和诗意抒情的氛围的。
02 中华民俗故事
(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民俗故事才能得到妥善的保存与发展。
而中秋节的故事更是多不胜数,这些或传奇、或伤感的故事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朴素愿望与美好希冀。
传说在远古时期,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庄稼都被晒死了,这时候出现一个力大无穷的英雄,名叫后羿。他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之后,他下令让最后一个太阳按时升起落下。
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既美丽又善良。后羿除了狩猎和传艺以外,其他时间都和嫦娥在一起,人们都非常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有一天,后羿碰到王母娘娘,于是就向王母娘娘求了一颗长生不老仙丹,吃了这颗仙丹就能立刻成仙。但后羿想:成仙之后就见不到妻子了,于是他就把长生不老仙丹交给嫦娥保管。
但谁想到有个叫蓬蒙的人趁着后羿外出打猎,竟威胁嫦娥把仙丹交出来,嫦娥情急之下,只能自行吞服丹药,转眼间,便飞升而去。
后羿非常思念嫦娥,于是就派人摆上香案,香案上放上她喜欢的鲜果和蜜饯,遥祭远在月宫的嫦娥。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后,都在月下摆上香案,希望善良的嫦娥保佑自己平安吉祥。从此以后,中秋拜月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四句话了解这本书
1.祭月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早在周朝,就已经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2.在很长一段时期,很多月饼上都还贴着一张小纸片,以纪念月饼帮助人们传递信息的功德。
3.每到中秋节的时候,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店铺里都会摆上很多造型可爱、色彩鲜艳的兔儿爷,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和无限童趣。
4.吴刚每天都在砍树,可是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树依然生机勃勃,毫发无伤,每到中秋那天,月桂树芳香四溢。
03 家书
(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异乡游子来说,亲人相聚虽奢侈难得,但一封简单却不失温暖的“家书”却可以寄托思念。
或是励志苦学的建筑学家,或是热爱远方的天才诗人,三十三位卓有成就的人士各写一份家书汇成一集,他们文笔虽略有高下,但感情之真挚,思念之深刻,却是同样地令人动容。
遭受苦难与贫穷,依然笑对生活的外婆。
虽没有读过书,但用自己实际行动教我育我的母亲。
沉默寡言,爱抽烟,我一旦犯错,就会用皮带抽打我的“坏”父亲。
以及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八九十年代,懵懵懂懂的自己。
往事如昔,在这个团圆的日子,写一封家书,或者寄给家人,或者留给自己。
四句话了解这本书
1.回忆总是充满忧伤,我们怎么也抓不住过去的人和事。现在我尽量简单地陈述,以免陷入自恋和伤感。
2.如今我常常感到游走在生活边缘,老处于一种超低空飞行的状态,感觉到米兰·昆德拉那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看见牵牛花,眼前有时就浮现出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的奶奶慈祥的面影,甚至嗅出嫩黄瓜的清香。
4.这个发展迟缓的小镇像是一件长辈送给你的旧毛衣;明显的过时,却让人满心温暖。
04 日暮乡关
(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不用说中秋节这样重大的节日,就算是平常日子,对于故乡,远方的游子也没有一个不怀念的。
那座不起眼的山峰,那条叫不上名字的小河,还有那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地......,这些都是我们关于故乡最难忘的记忆。
但正如王小波所说,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在物欲冲击之下,故乡亦不再是世外桃源,往日的淳朴、宁静、悠闲和从容也已烟消云散了。
时代滚滚向前,故乡时刻在变,但它在我们心中最完美的样子却被定格了。
它是祖传的土坯屋,是童年的好时光,是邻人亲热的招呼,是母亲温软的胸膛,是灵魂皈依的净土,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佳节,让我们再一次“重返”故乡,亲近故乡。
四句话了解这本书
1.我很难过——我现实中的故乡,不再等于我心目中的“故乡”。
2.有所得必有所失,有前进定有后退,在社会大步跨越的脚步声中,一些东西的牺牲与消亡、被抛弃与被替代是不可避免的。
3.人终归有长大的时候,等到我的孩子和下属有了自己的家庭与事业后,他们成熟的目光,就会穿透我结实的胸膛,看到一颗跳动的热乎乎的心。
4.他发现自己再也走不出思想与情感的围城,这就是已成为他精神属性和生命构成的“乡村情结”。
05 苏轼词
(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水调歌头》作为高中必背古诗词之一,相信大家对此绝不陌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将其推为中秋词的绝唱:“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本诗从天上写到人间,从自己写到众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多少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获得了慰藉。
苏东坡虽然智慧高深,境界不凡,但人毕竟不能免俗,他写的另外一首有关中秋的词《西江月》却异常悲伤,令人不忍卒读。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在那个月明星稀,凉风习习的夜晚,苏轼一人站在楼上,手中的酒虽是美酒,但独自一人却难以下咽,只能斜倚栏杆,徒然向着北方眺望。
无论是《水调歌头》还是《西江月》,它们都是苏轼最真诚,最动人情感的抒发,而对于后人来说,它们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在千年后的中秋节,我们依旧可以凭此寄托自己独特的祝福与忧伤。
四句话了解这本书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3.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4.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