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怎么智的
读《智圣人生诸葛亮》有感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诸葛亮称得上是位知名度高、形象好、气质佳的传奇性人物之一,集智、勇、忠、城等美德于一身,古今中外也再难找这样的能臣贤士,在政治、军事、谋略等方面无人能及。可惜我没有赶上那个时代,未能见识一下,说不定我也为之倾倒。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奇策不绝,他沉稳持重信义勤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弱小的刘备集团一跃而出,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书中赞美诸葛亮是:“可举高于无,横空万里;可俯掠于地,细致入微。可掀惊涛以击岸,可助火势以燎原,可送风帆于江海,可挟冰霜于长天。倏然而起,倏然而灭,有鬼神莫测之机。”
刘备三顾茅庐时请教诸葛亮,这个观点很好,我也很赞同,他举出孙权所以强盛,刘表刘璋所以衰弱的原因,主要是提出统一全国的政治路线,主张避强击弱,先取荆、益,建立根据地,进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图取中原,最后统一全国。
这观点谁听不高兴呢,这就是安邦定国之大计啊,谁不想入主中原,受万民景仰,成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实现旷世的人生伟业。这些计策正中刘备下怀,一直没有人给与刘备方法论的指导,简直就是智囊团姜子牙啊。
但是诸葛亮这些谋略只完成统一大业的三分天下。后面的怎么回事呢?刘备死了,和阿斗整天像斗法一样,人心分成两派,加上诸葛亮虽名为相父,但还是受阿斗制约,才能得不到充分的施展。(本人不成熟之言,不要较真。)
但是这一观点得到毛主席的赏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毛主席是不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毛主席是不是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自己弱小的时候,就去硬碰,不是找死吗?
智激周瑜
这一章,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在请求别人的时候,请将不如激将,比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眼看下面不行了,去取经的头号领军人物甩手不干了,本来就是想打击一下猴子的气焰,没想到师傅动真格的,想制服猴子,自己也常受窝囊气想解解气,但是现在没有这号人事情做不了,加上自己又保不了师傅安全,目前出路只有放下私人恩怨去请大师兄,无奈大师兄还真请不动,大师兄还跟自己和师傅动气记仇呢。
猪八戒也不含糊,既然我请你不来,那好,我就实话实说,看你看不看下去,孙悟空马上现出原形,开始坐不住了,猪八戒乘机煽风点火,说那妖怪很厉害,孙悟空着急了,还能比我厉害,你怎么不说我厉害呢?猪八戒说我说啦,那黄袍怪还骂道:“是个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瘦猴子,我也把他剁碎油烹!”八戒结束还不忘来一句,哥哥息怒,是那黄袍怪这等骂来,我故学与你听也。
你看这么一说,孙悟空还把师傅、八戒当仇人吗,这下都成为朋友了,团结的路线是不是又达成了。
这个简单,我们容易理解,诸葛亮智激周瑜也同样是这个理,要知道,周瑜是一个很自负的人,要跟这样的人合作谈何容易,而且关羽还和孙权又有过节。关羽不能出面,只有诸葛亮亲自出马了,而且这次只能胜不能败,如果败了,主公连立身之地都没有,自己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那么周瑜这边肯定不会投降的,但是主降派蠢蠢欲动,主要是宣扬曹操兵力,和自己不足,鲁肃坚决抗曹,诸葛亮竟然顺着周瑜说了,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富贵,这个何乐而不为,这个看似赞成,实际是讽刺,谁想未战而降,这肯定不是周瑜的风格,周瑜是想让所有人表露思想,看看谁主站,谁主降,然后用人,对于主降派,周瑜一定看不起。
诸葛亮忙献一计,只要献出两人,曹军即可退兵。
两人忙问:“哪两人?”
“大乔二乔”
周瑜问:“有何验证”
诸葛亮的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曹操曾经作一赋“铜雀台赋”
里面有一句是这样说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dì dōng 虹),诸葛亮这么背诵的:“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原来诸葛亮也来这一手,拿着别人的文章歪曲别人,这就是自古写文章的人常常被污的原因,为了自己的利益地位,总是能找到别人文章的问题,进行诬告打击。
当然诸葛亮这个是有情可原的,既然是智者,这点污就不算什么了,因为诸葛亮毕竟是一心为主,也就无可厚非了。
周瑜本来就不看好曹操,所以这下勃然大怒,竟敢动我夫人的主意,欺人太甚。
诸葛亮趁机作好人,汉朝天子许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
周瑜连忙道,这儿女是我与孙权之妻也。
诸葛亮假装得罪,“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但是周瑜还是拿诸葛亮当对手担心其威胁到自己,于是劝诸葛亮投奔自己,诸葛亮岂是池中之物,诸葛亮志向明确,一心不事二主,周瑜又派鲁肃探听诸葛亮口风,看看诸葛亮知不知道周瑜之计,诸葛亮不仅告诉鲁肃,还叫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说周瑜想加害他。
这下周瑜真的要加害了,叫诸葛亮10天造10万支箭,这怎么可能,但诸葛亮只要三天。
其实诸葛亮借箭不是诸葛亮身上的事情,是孙权借箭,但是为了塑造诸葛亮智者形象,就放在诸葛亮身上。这个章节虽然精彩,但有点失真。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没有这么神化的智者真人,也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塑造出来的智者化身。
历史事件记载有一本书《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孙权屡屡向曹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亲自坐大船,进入曹操水寨前,曹操下令射箭。万箭齐发,都射在孙权的船上。”这个情节被罗贯中用过来,主要为塑造一个成功的智者形象,这样大概是吸引读者吧。这点瑕疵并不影响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和智者化身。
归纳起来诸葛亮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知识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第二,饱读诗书
第三,善于运用所学,灵活变通
第四,通晓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故
第五,自控自律,有方法
第六,掌控局面能力强
这里主要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至于改赋,就不算什么了,但是我认为圣人智者也应该有做人的底线,但是如果保全了做人的底线,又没有智者的成功,那么成功算是第一重要的话,那么这个这个成功是建立在对别人的污蔑毁谤上,这种成功有意义么?当然胜者王败者寇,人们歌颂历史名人完全可以,但是对于普通人大事渲染有必要么?所以历史上的很多著作是不能保住做人的底线的,这些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缺陷,并且无人问责,什么原因呢,那可能是社会历史原因吧,因为被称为智者或者圣人的人是没有缺点的,即使有缺点也不能说,这就导致蒙蔽和愚昧众人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很可怕,被贵为天子的可以为所欲为,被贬为贱民的人,将罪大恶极。
将普通人神化,目的是达到一种目的,或者掩盖某些缺点,达到让别人高看顺从。
将有权有势的人神化,可能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利地位。
比如某人当上了领导,是不是听不到下面的人指出缺点了,马上开始完美了。这就造成一种蒙骗,就会导致人们常常走进种种误区,而不注重实际。
中国的朝代变迁中,为什么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比如明朝皇帝重用太监,这样看似没有问题,但是太监比较聪明,看出了皇帝需要下面的人的神化,就满足这一欲望,处处让皇帝满意,然后皇帝放权,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这就形成权利的真空,没有制衡,这就是谁得宠,谁就要开始私欲膨胀。
当然《三国演义》为了塑造智者形象,而添加了很多情节,可能是对诸葛亮的偏爱吧。不过诸葛亮本身也确实智慧,表现在形象上,行动上,思想境界上,比如能把对手的文章读透,加以运用,这些为普通人所不及,但是我们学习要搞清楚可学和不可学之处(尤其是年轻人),毛主席善于学习,善学的人容易成功,认识到客观的方方面面,这样你才能成为那样的人。
当然这点瑕疵并不影响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和智者化身,这是大家公认的。
归纳起来诸葛亮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知识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第二,饱读诗书
第三,善于运用所学,灵活变通
第四,通晓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故
第五,自控自律,有方法
第六,掌控局面能力强,团结的力量大。
你有哪些感悟,或者赞成,或者反对的东西呢?
有就敬请留言,一定拜读。
注:本文中省略的东西我又对照历史史实和《三国演义》补上去。不管哪本书中的属于大家都懂和盖棺定论的内容我也简略的描述了一下,引用本书或者别的著作的我加上了引号,没有加引号的内容为复述故事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