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蕉窗梦呓】贾宝玉的前世今生

【石头变形记之一】

【蕉窗梦呓】匠心独运的四重包裹回环式故事构架

【石头变形记之二】

【蕉窗梦呓】类神话开端的神圣化意义

【石头变形记之三】

贾宝玉的前世今生

作者:素衣

问:贾宝玉是什么来历?

答:王夫人生的。

问:前身是谁?

答:神瑛侍者。

问:神瑛侍者又是怎么来的?

答:那块仙石变的。

问:这么说,从根上讲,贾宝玉是那块石头变的?

答:对。

问:石头不是变成通灵宝玉了吗?

答:是啊,石头既变成了贾宝玉,又变成了通灵宝玉了,这两者都是石头变的。

问:石头是一部分变成贾宝玉,另一部分变成通灵宝玉吗?

答: 不是,从书中看应该是整体变化的。

问:那它怎么能整体变成两样东西呢?这两样东西还同时出现,还能一个把另一个含在嘴里,怎么办到呢?

答: ……

问:让你把你自己拿在手心里,能办到吗?

答:可是《红楼梦》就是这样写的啊!

这是本文作者和一些《红楼梦》读者之间的问答,涉及一个重要问题:贾宝玉的来历。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头号主人公,对他的前世今生的不同演绎,体现着《红楼梦》作者不同的艺术取向和思想主张,不应该被轻视。

但是,要搞清楚这一问题,却并不容易。上文对话所反映的答问读者的迷惑,尤具代表性。那么,这个问题如何形成,又怎么破解呢?

要论大范围上广大读者对于贾宝玉来历的误读,得从程甲本《红楼梦》讲起。程甲本《红楼梦》是首次统一印制发行从而使《红楼梦》开始风行于世的木活字排印版《红楼梦》文本,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极大。关于贾宝玉的来历,在第一回,它是这么交代的: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

(甄士隐梦中)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也在其中。今日这石复还原处,你我何不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

那道人道:“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我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得见否?”那僧说:“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这段文字说,女娲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遗留的一块石头,自经锻炼,通了灵性,自主变形,自由来去,又看到自己没有用处,所以心怀羞愧,常常伤感。后来有一僧一道(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仙游经过,在青埂峰下看到已经自主变作美玉的顽石,觉得它肯定是个灵物,僧人就主动为这美玉上面刻上字,使它变成了有实际用途的通灵宝玉,并主动要带它到凡间享受繁华。到这里,顽石就变成了通灵宝玉。

然后,又借甄士隐梦中的僧道之口,“补叙”了石头的另一段故事:当时顽石没有被女娲用来补天,却乐得逍遥,各处游玩。有一天它来到天上的太虚幻境,掌管诸神的警幻仙子知道他有不寻常来历,就让他位列仙班,住在天上的赤霞宫,给他一个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称号。到这里,顽石又变成了神瑛侍者。

这神瑛侍者常在天地间游荡,经过西方灵河岸边时,发现了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就每天用甘露浇灌它,使其焕发了生机并修成女体。这仙草变成的天女为报灌溉之恩,就要跟着神瑛侍者下凡为人,以一生的眼泪为谢。这一桩还泪报恩的“风流公案”被茫茫大士知道了,他就带通灵宝玉到警幻仙子处 “挂了号”(就是做了下凡的登记),托神瑛侍者等辈“夹带”(顺便带着)通灵宝玉下凡了。他们下凡之后,绛珠仙草就变成了凡人林黛玉,神瑛侍者就变成了凡人贾宝玉,通灵宝玉正是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着的那块玉。到这里,神瑛侍者变成了贾宝玉,也就是顽石又间接变成了贾宝玉

在这种文本交代中,贾宝玉的前世今生是和石头的复杂变化过程高度交叠的。作简单化的梳理,宝玉的来历(亦即石头的变化过程)其实是这样的:

可以看出,石头一方面整体变成了通灵宝玉,另一方面又先整体变成天上的神瑛侍者,再下世变成了凡人贾宝玉贾宝玉和通灵宝玉这两个事物有相同的来源——被女娲弃用的石头。

但是,细究起来,这里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顽石到底变成了神瑛侍者还是变成了通灵宝玉?如果说它可以分先后变成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那么它们又怎么能同时出现呢?这和神瑛侍者“夹带”通灵宝玉(即同时存在)下凡是矛盾的。还有,顽石既间接整体变成了贾宝玉,又整体变成了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嘴里的通灵宝玉,这又怎么实现呢?比如一块泥巴,先整体被捏成一只猴子,随后又整体被捏成一只桃子,那么必然是有桃子就没有猴子,有猴子就没有桃子,猴子和桃子肯定无法同时存在。而不但让猴子和桃子同时存在,还要让猴子把桃子含在嘴里,这又等于让猴子把自己含在嘴里,或者猴子把自己举起来,这又怎么能实现呢?

这一问题,正是文首问答中关于《红楼梦》对贾宝玉来历的交代中存在的问题,它就存在于程甲本《红楼梦》中。

除此之外,这一段文本交代中还存在另外两个较明显的问题:一是顽石没有被女娲选中用来补天,到底是自愿自叹、悲哀惭愧,还是逍遥自在、各处游玩?这两者是前后矛盾的。二是顽石自己能大能小、来去自如,还要一僧一道做什么?它可以自己去警幻仙子处报到登记,下凡也不用求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等“夹带”了。

程甲本《红楼梦》影响深远,其后很多现当代修订出版的《红楼梦》都以它为底本,很多读者早已接受了这一套故事,所以才会出现文首问答中的那些疑问。对于上面提出的问题,大家要么没注意到,要么索解无果,而有的研究者提出的故事主体(石头)“二而一属性”论也由于过于牵强和无法弥补多处叙事破绽而并不可信,便只能任凭那些问题随着程甲本版本体系而长久地流传下来。

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的,是比程甲本《红楼梦》诞生更早但是被现代人发现和认可却要晚一些的手抄本——甲戌本《红楼梦》。它是目前被学界公认的13个早期抄本《红楼梦》中鉴定形成年代最早的一本,有着独特的价值。关于石头的经历和贾宝玉的来历,甲戌本《红楼梦》是这样交代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士隐梦中)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

(那僧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那僧道)“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

(那僧道)“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

这一大段文字交代:被女娲丢弃的顽石通了灵性,日夜悲号惭愧。后来遇到一僧一道,便苦求他们带它下凡去体验人间的荣耀繁华。僧道施法术将它变成通灵宝玉,镌上字迹,就成了后来凡人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着的那块玉。这是石头的变形过程。而它的下世过程,则要借助于另一些事物——神瑛侍者等。神瑛侍者是本来就有的天神,他下凡后变成了凡人贾宝玉,而下凡过程中携带着通灵宝玉。

也作简单化的梳理,在这里,宝玉的来历(亦即石头的变化)却是这样的:

可以看出,在这种文本交代中,石头和神瑛侍者是两个事物,他们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幻形下世过程:石头变成了通灵宝玉后下世,神瑛侍者下世后变成了贾宝玉。下世前,石头经历着变形,神瑛侍者灌溉了绛珠仙草,两者没有交集;下世时,神瑛侍者携带着通灵宝玉;下世后,贾宝玉嘴里含着通灵宝玉。这两组事物,虽然变形有先有后,下凡过程也发生了重叠,但是变化进程仍然各自独立,对应分明,不产生任何矛盾,在叙事上也不存在破绽和纰漏。所以,这种叙述是可信和可靠的。

至此,关于贾宝玉的来历问题,可以明白无误地给出答案: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而看似与他们纠缠一处的通灵宝玉,则另由女娲弃用的石头变来。那块大石头,并不是贾宝玉的前世。

除此之外,在这段叙述中,没有交代石头自来自去、可大可小,所以它求一僧一道帮他下世历劫也就合情合理;也没有写它“逍遥自在,各处游玩”,所以也不会与“日夜悲号惭愧”发生冲突。前面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完满的解答。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到,贾宝玉的来历、石头的变化等方面存在的有些问题的实质是《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红楼梦》有很多种版本,其内容不尽相同,支撑着不同的叙事体系,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优劣差别。单就上文讨论的问题而言,甲戌本这部分内容是优于程甲本的相关部分的。而且,这种差别,不光在于叙事是否合理和完备上,还在于不同的叙事体系背后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上。比如,相较于让宝玉与石头一体的写法,让宝玉(绛珠)与石头并存并行,则使得石头“造历幻缘”完成轮回的同时,宝玉可以有更多的入世选择,可以以多种归宿完成多重使命(由于《红楼梦》后半部残缺,此处难予确论),让《红楼梦》能负载更多的思想主张和艺术禀赋。又如本文摘选出的甲戌本《红楼梦》中独有的一段内容:石头在变成美玉之前,它与僧道有一段对话,其间石头反复哀求,僧道便对石头说出了“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话,这在一定层面上点明了《红楼梦》全书所反映的哲学主张及悲剧基调,又通过顽石的痴迷执拗揭示出它顽心入世、终与僧道殊途的抗争性寓意,使全书的矛盾冲突更加集中,也使思想内涵更见丰富,这是其他诸本《红楼梦》所不能及的。

最后,关于《红楼梦》版本问题,顺便作些介绍:近年出版的《红楼梦》,在第一回的修订上大多采用甲戌本文字,也就是本文中列举的第二种故事叙述,所以很多新近版本的读者读到的石头变形和贾宝玉来历的故事是没有硬伤的。在这些版本中,最可靠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由红研所主持修订的《红楼梦》(整体以庚辰本为底本修订),值得广大读者重视。

相关链接:

【石头变形记之一】

【蕉窗梦呓】匠心独运的四重包裹回环式故事构架

【石头变形记之二】

【蕉窗梦呓】类神话开端的神圣化意义

隆 重 推 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蕉窗梦呓】贾宝玉的前世今生  贾宝玉  贾宝玉词条  梦呓  梦呓词条  前世  前世词条  今生  今生词条  
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我是在2011、2012年左右接触到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首先,这套书对于我来说实在太不寻常了,它和我之前看过的史书很不一样。私以为记载王朝兴衰更迭的丹青史册...(展开)

笔记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

趁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很感人。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沈石溪和曾经与日寇作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成了好朋友,一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