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炫先森要和大家分享的书是《瞬变》——瞬间改变的意思。
这是一本教我们轻松改变行为习惯的书——很多人都觉得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本书作者希思兄弟看来,改变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哥哥奇普·希思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弟弟丹·希思是哈佛商学院研究员。兄弟两人都是国际知名行为心理学家,还合著过一本全球畅销书《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稍后炫先森也会在这里解读这本书)。
我们想戒掉抽烟的习惯;我们希望公司里下属们精打细算;我们想劝诫邻居们低碳出行……
我们常常以为上述这些是不同的议题。实际上,这些属于同一个议题,其本质都是改变。
所谓改变,就是行为模式的转变。
那么,怎样可以轻松地实现改变呢?
作者说,这非常简单。在这本书里,作者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轻松改变的方法论:指挥骑象人、激励大象、营造路径。
要理解这个方法论,首先得理解心理学上的一个模型:大象与骑象人。
这个心理学模型,把我们的情感面比作一头大象,把理智面比作是骑在大象背上的那个骑象人。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头大象,我们则是大象背上那个渺小的手握缰绳的骑象人。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拿马来比喻,骑马常见利于我们理解但骑大象并不常见啊。这是因为骑马的人容易控制马的行为,如果我们水平高的话希望马往哪里走马就会往那里走。但是,骑象不一样,无论我们的水平怎样我们对大象的控制力往往差强人意。一头大象最少也有6吨重,是骑象人的100倍。很多时候我们手里的缰绳对这头庞然大物不仅束手无策,甚至还会被它带着走。
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大象与骑象人的心理模型。大家玩游戏上瘾时,心里会很自责吧,可自责归自责,我们的手还是不听使唤啊。这就是情感面战胜理智面,也就是大象打败骑象人的例子。
1:
指挥骑象人
你会越南话吗?很可能不会。
你不会越南话,但现在让你孤身前往越南,去解决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时间是6个月——6个月之内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请问,你怎么办?
建议在脑海里思考两分钟再继续往下看。
你可能会深入越南贫困地区进行深度调研,然后向有关部门提交一份报告。
——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有太多的报告分析了越南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卫生状况差、生活贫困、清洁饮用水缺乏、农村居民不重视补充营养等等。
——说到要解决一个事情,我们几乎所有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出问题、分析问题。
难道这样不对吗?
冷静一下。你再想一想,这样对事情的解决有实质性的帮助吗?这样真能有效地解决事情吗?卫生状况差、生活贫困、清洁饮用水缺乏、农村居民不重视补充营养……这么多问题,请问该从何处着手来解决呢?看到这么多问题,我们恐怕都会打退堂鼓了吧。
所以,请记住:认识问题并不一定能解决事情。想要解决事情,我们就不应该聚焦问题,而是聚焦对策。
越南儿童营养问题,就有一个不懂越南语名叫斯特宁的美国人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来看看他的方法。
他发现,在越南许多贫困地区,仍旧有一些儿童长得高大壮实。他就想,为什么这些孩子可以长得好呢?他们有什么方法呢?他认为,不能干坐着分析“营养不良”,要着手研究这些“亮点”。
一番调查之后,他发现有3个原因,促使这些孩子长得好:
1、这些孩子的妈妈每天给孩子喂4次饭。一般家庭都是给孩子喂两次饭。喂4次饭总量实际上与喂两次饭的总量是一致的。但是,将这些饭分4次喂比分两次喂,有利于孩子消化和吸收。
2、这些孩子的妈妈经常亲自喂孩子吃饭。而一般家庭是任由孩子自己吃饭。
3、这些孩子进食的食物种类要高于一般家庭。这些孩子的父母会去捉一些小虾小蟹,掺在孩子的米饭里。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会在米饭里加入甘薯叶,这种绿叶通常被视为下等食材,但据斯特宁研究,正是这些下等食材帮了大忙,因为这些食材补充了孩子在饮食中严重缺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特斯宁意识到,只需要推广这些“亮点”,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越南儿童营养不良的状况。
但,该怎样推广呢?斯特宁想到的办法是,将妈妈分组,每个组集中做饭。比如,10户人家为一组,参加项目的妈妈每天定时在临时厨房里集合,筹备餐点,每个人都必须带上虾蟹和甘薯叶。妈妈们先用肥皂洗手,然后一起做饭。
这样的方法,在当地很快就得以落实和推广。原因非常简单,这些方法都是来自当地智慧,是源自村民的实践经验,当地人没有理由拒绝。
而,这,正是“亮点”非常关键的地方——“亮点”来自事情本身,而非外界,便于当事人的接纳。试想一下,如果在越南落实医疗保健制度,希望通过这样的制度来改善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会引起多大的抵触情绪。说说我们自己吧,一旦有点事情,上级想到的方法几乎都是用行政手段来干预,而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办法最高明,其结果几乎都是遭到了我们的抵触。
再说回这个案例。斯特宁抵达越南6个月后,当地65%的儿童营养问题得到了改善。后来,埃默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到越南收集数据发现,即使是斯特宁离开后才出生的孩子,健康状况也跟直接受到斯特宁帮助的孩子相当。由此说明,这项改变能持久下去,而非昙花一现。
斯特宁的方法之所以有效,其根本就在于——指挥了骑象人。
卫生状况差、生活贫困、清洁饮用水缺乏、农村居民不重视补充营养……这么多问题,让骑象人陷入了分析瘫痪。骑象人面对这么多问题,也往往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又陷入了决策瘫痪。但是,“亮点”妈妈们的做法,就是明确清晰的方法,给骑象人指明了方向。
“亮点”方法适应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
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让老师伤透了脑筋。
心理学家就会分析了,这个孩子调皮的根源是什么,跟童年生活有关吗,跟父母离异有关吗,跟隔代教育有关吗?如此深挖下去,可能花个三年五载的,最后发现跟母亲吸烟有关。
但是,“亮点”策略几乎可以三下五除二就把孩子调皮捣蛋的问题给解决了。其方法不是像考古一样去深挖原因,而是思考:这个孩子在学校总有不惹事的时候吧,那他在什么情况下不惹事呢。哦,原来是在数学老师的课堂上不惹事啊。那数学老师与其他老师在对待他时有什么不一样吗,其他老师可以像数学老师一样对待他吗?
看到没,“亮点”不仅给骑象人提供了方向,也为大象带来了希望和动力。
想要有效地解决大问题,根本就不需要用到规模上旗鼓相当的大方案,反而使用一系列小的方法就能解决。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千万不要动用情绪盯着负面,深挖谁谁谁的责任指责谁谁谁的问题有意义嘛,不如从中寻找亮点、传播亮点,很有可能就会引发改变。
2:
激励大象
NO.1 怎样打动大象?
下面这个场景,我们一定都经历过——
我们想发起公司的某项改变。于是,制作了精美的PPT,在PPT里放入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并绞尽脑汁设计了与几位领导的对话。
PPT演示完毕了,会议室里的每位听众都理解了我们的意思,甚至还表示赞同。
但是,散会后,我们的想法在公司并没有得到落实和推进。
这是怎么回事呢?
美国一家大型制造企业的高管也经历过上述这样的遭遇——这家公司内部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位高管向董事会提过很多次,但上级都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于是,这位高管想到了一个方法。
他收集了全公司424种不同类型的白手套,并在这些手套上写了采购的时候花了多少钱,等到公司高管开会时,把这些手套堆在会议室的桌子上。高管们看到了公司竟然采购了这么多不同类型不同价格的手套,立刻就对浪费这件事情感同身受了。
很多时候,我们用PPT也好用数据也罢,打动的是骑象人,却没有打动大象。所以,我们的同事只知道点头称赞,却不会行动。要想让他们行动,就得打动大象——在打动骑象人的同时打动大象。
怎样打动大象呢?上文我们说过,情感面象征大象。所以,要通过情感来打动大象。
如何通过情感来打动大象呢?
感觉——你没看错,就是感觉。
很多人认为改变发生的顺序是,分析→思考→改变。但实际上,几乎所有成功的变革案例中,改变发生的顺序是,看见→感觉→改变。
上文手套的案例遵循的就是“看见→感觉→改变”这个顺序。
美国研究机构“希望实验室”的负责人注意到,许多患有癌症的青少年在接受化疗之后,回到家中疗养时,往往不遵照医嘱按时服药。而不按时服药又会导致疾病的复发。一项数据显示,药少吃会导致癌症的复发率增加200%。
为了改变这些青少年不按时服药的行为,这位负责人另辟蹊径,开发出了一款电子游戏。
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个纳米机器人萝克茜,专门负责消灭肿瘤细胞。每一关开头的动画里,都有一个名叫史密蒂的顾问机器人进行简要的“作战指导”,告诉玩家关于化疗和康复的知识。游戏一共有20个关卡,每个关卡历时1小时。
这位负责人认为,这些青少年如果玩“通关”后,一定能有效地解决他们不按时服药的行为。
结果果真如此。玩“通关”的青少年血液中化疗药物含量提升了20%——只要化疗药物服用率增加20%,战胜癌症的概率就会增加一倍。与此同时,即便没有“通关”,仅玩了一两关的青少年,其服药规律也得到了切实提高。
但是,让这些青少年行为得以改善的,并不是顾问机器人史密蒂的“作战指导”(即化疗和康复的知识),而是另有原因。
原来,青少年不遵从药物疗程,问题并不在于他们不理解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而在于情感方面。在接受了高强度化疗后,他们会觉得癌症偷走了他们的大半个人生,于是心想“我只想回到原来的我”,再也不想当“生病的孩子”了。
但是,这款游戏打动了这些青少年的内心,建立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我就是纳米机器人萝克茜,我在勇敢地战胜癌症;我用化疗和抗生素来为枪支装满弹药,我靠药物来获得力量。
这个案例再次告诉我们,改变并不是源于理解,而是感觉。
所以,如果改变失败,请记住,不是理解出了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理解有问题——老公抽烟,你想改变他,便不停地教育他抽烟不健康。抽烟不健康,你老公难道真不知道吗。如果他知道,那他为什么戒不了烟。他戒不了烟,一定是他还没有认识到抽烟不健康(理解有问题)。关键点就在这里。我们应该跟大象沟通的时候,我们却不停地在找骑象人。
美国一家青少年服务部,主要为失足犯法的问题孩子提供服务。但这个服务部不直接面对青少年,而是外包给过渡之家、咨询中心等机构。
服务部财务部门的主管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如果你递交给他的费用报表上少填了某一项——哪怕是日期或金额小计,他绝不会帮忙填上,而是退还给当事人重新填写。
这种做法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那些过渡之家、咨询中心都是非营利性组织,资金不多,经常朝不保夕,拖延付款会严重影响到这些机构为孩子提供服务。
这件事的重要性,服务部的部长曾多次跟这位财务主管强调过。但是,通过上文的分享,你也理解了,理解不足以带来改变,这位财务主管仍旧“铁面无私”。
服务部部长只好带着这位财务主管去到那些服务机构实地探访。那些服务机构的办公室又旧又乱。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人员依然满怀热情,努力帮助失足犯法的孩子。一幕又一幕深深地打动了财务主管。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吹毛求疵给他们所带来的伤害。
从服务机构回来后,财务主管的铁手腕作风开始逐步转变。
当我们想要改变他人时,一遍又一遍强调事情的重要性很可能没有多大作用,必须要找到“感觉”(看到具体的场景)才能推动改变。请记住,理解不足以带来改变。
NO.2 怎样激励大象?
研究人员要求,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在实验开始的前3个小时内不能进食。
随后,研究人员将这批大学生带进一间食物香气扑鼻的房间。
摆在大学生面前的是两盘食物。其中一盘,就是让整间房间散发香气的刚刚新鲜出炉的曲奇饼干,而另一盘则是食不甘味的红萝卜。
一半大学生领到了曲奇饼干,一半大学生领到了红萝卜。大学生吃东西时,研究人员故意离开房间,营造诱惑氛围,想看看那些吃红萝卜的大学生会不会去拿曲奇饼干吃。
结果显示,吃红萝卜的大学生虽然面对诱惑备受煎熬,但还是吃下了红萝卜,并没有去“讨要”曲奇饼干。
接着,又一批实验人员走进了房间,开始了第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实验。研究人员说,他们想测试一下,擅长解决难题的究竟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此前,他们已经找过一批高中生做过测试。希望这次找到的大学生们能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测试题目是,要求大学生们一笔画出复杂的几何图形,笔尖不能离开纸张面,线条也不能重复。
研究人员给每位学生发了很多张草稿纸,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画。事实上,这道题根本无解。
那些吃曲奇饼干的大学生,平均花了19分钟,尝试了34种方法。而那些吃红萝卜的大学生画8分钟就不干了,而且只试过19种方法。
为什么吃红萝卜的大学生这么快就放弃了呢?原因是,他们花光了自我控制力。
自我控制力会疲劳会耗尽,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认识,尤其是对改变而言更是一个深刻的认识。
想要有效地改变,就需要自我控制力来帮忙。如果改变的难度越大,那么自我控制力的消耗就会越大。一旦自我控制力消之殆尽,那么改变就会走向失败。所以,我们要想成功实现改变,不妨缩小改变幅度,以减轻自我控制力的过度损耗。
缩小改变幅度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限制资源投入量;另一个是,设定小胜利。
我们先来看“限制资源投入量”。
你喜欢家里一尘不染,但又讨厌做家务。由于没有及时打扫卫生,家里的脏衣服越累越多,桌子上柜子上的灰尘越积越厚,于是心里越发地畏惧了。
把这么多家务干完,得要多长时间啊。想想还是算了吧,还是过几天等空了再打扫吧。这一等,又十天半个月过去了……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限制资源投入量”就可以帮助到我们,让我们轻松做出改变。
比如,一位名叫马拉·西利的家务达人,就发明了一个“5分钟房间拯救行动”。拿出计时器,定时5分钟,走到家里最脏乱的地方,按下计时器,开始着手收拾,计时器一响就停工。
简单吧?5分钟的时间不长吧?但,最脏的地方已经焕然一新了。
下次,就可以换个地方,再来个“5分钟拯救行动”了。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有效地激励了大象——大象讨厌做不能立即获得回报的事情。要想让大象行动,就得让任务不困难。
一件让我们讨厌的事情,“开始”是最困难的;有所进展的感觉对于大象来说,非常重要。
5分钟的时间把一个房间或角落收拾干净,不仅让我们迈开了“第一步”,还让我们收获了小胜利,有动力将这件讨厌的事情进行下去。
这就是缩小改变范围的第二个方法——设定小胜利。
一本书至少20万字。很多人看到厚厚的一本书就心生恐惧,哪有耐心看得完呢。炫先森最开始写读书笔记时,望着厚厚的一本书也是“望而生叹”。后来,就是通过“设定小胜利”的方式——炫先森告诉自己“完成1个章节的解读就出去吃点水果”,完成了一本又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完成1个章节的解读就出去吃点水果”这就是“设定小胜利”,化解了这本书一共12个章节的压力,让完成12个章节的解读变得轻松和简单。
3:
营造路径
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在电影开场前、观众入场时,向观众免费派发爆米花。
这些爆米花已经存放了5天,不仅不新鲜,而且咬起来像是嚼蜡。
其中,一部分观众领到的是中桶爆米花,一部分观众领到的是大桶爆米花。无论是中桶还是大桶,量都很足,足到观众不可能全部吃完,这就避免了观众去吃别人的爆米花。
电影散场后,研究人员偷偷称了每桶爆米花的重量。结果令人吃惊:拿到大桶的观众比拿到中桶的观众多吃了53%。
开展这项实验的是康奈尔大学“食物与品牌研究实验室”负责人赖恩·万辛克。万辛克教授在多地电影院多部电影的放映场次都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其结果如出一辙。
我们会怎样看待那些吃得多的观众呢?我们很有可能会产生偏见,认为那些吃得多的观众是“大胃王”。
嗯,他吃得多,我们就觉得他是“大胃王”。我们几乎不会注意到,他吃得多,是因为拿了大桶造成的。
还记得那个著名的“神学院”实验吗?一群学生被分成了A和B两组。老师告诉A组的学生:你们已经迟到了,几分钟之前老师已经在会场等你们了,请你们快点赶到会场;老师告诉B组的学生:你们还有很多时间,但最好马上出发。这两组学生到会场的路上,都遇到了一个倒地咳嗽不止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这时,这两组学生面临同一个问题:要不要帮助这位危难的陌生人。结果,A组中高达90%的人没有停下脚步。而B组,几乎都选择了停下脚步伸出援手。
我们可能会认为,A组学生没有良心,B组学生有良心。我们忽视了,他们有没有良心其实是受时间观影响的。
无论是大桶爆米花中桶爆米花,还是有没有迟到,这些都是情境——情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我们常常对情境的力量视而不见——将他人行为归咎于对方的个人特质,而不是对方所处的环境。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他人的行为,只需要改变情境即可。比如上文爆米花的例子,想要人们少吃点,换个小点的容器就可以了。根本就不用顾虑对方是否能理解,也不用关心他们态度怎么样。再比如上文学生遇到陌生人发生不幸的例子,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就可以提高他们帮助别人的几率。
调整情境影响行为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交通部门希望我们在重要路段减速慢行,不仅会设置提醒标识,还会设置减速带;超市为了让我们多逛一会儿,把乳品冷藏柜放在超市最里面。
我们把情境(包括周围环境)称为“路径”。路径营造好后,即使不考虑骑象人和大象,改变也会更容易发生。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营造路径的方法,那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本质上是我们行为的自动驾驶系统。好习惯会让好行为自动发生。(培养习惯请参考→点击阅读)
总结
至此,炫先森已经分享完了《瞬变》这本书的精华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总结:
这本书给我们讲解了一套让改变轻松发生的方法——
⊙指挥骑象人:很多时候,我们原地踏步不愿改变,是因为没有清晰的方向。我们常常分析瘫痪了,或者决策瘫痪了。其实,要想做出改变,就不要聚焦于问题,而应该聚焦于亮点。因为亮点是清晰的方向。
⊙激励大象:要让大象配合我们,就得激励大象,让大象有行动的动力。能让大象产生动力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让它看到具体的场景,有“感觉”;另一个是,缩小改变的幅度,无论是限制资源投入量还是设定小胜利,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大象的信心。
⊙营造路径:制造一个让错误不容易发生,让正确行为更容易发生的环境。环境营造好了,即使不考虑骑象人和大象,改变也会更容易发生。
以上就是《瞬变》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如果你觉得有用有料,不妨转给更多的朋友。期待和你的下次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