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钟搞定
时间的意义
全网最快解读
本书暂未上市发售
为什么要读
这本书
NO.1
看过那么多时间管理的书
为何还管理不好时间
什么是时间?时间究竟是什么?——看过那么多时间管理的书,用抖音打发过那么多无聊的时光,对“岁月匆匆”又有那么多焦虑感,可对“时间是什么”是否有答案?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越来越忙,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所以,市面上关于如何管理时间的书籍泛滥成灾。然而,却极少有书籍告诉我们,时间究竟是什么。实际上,时间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对此毫无所知,甚至连那些贩卖时间管理方法论的人也一知半解。讽刺就在这里,连时间是什么都回答不上,还谈什么时间管理呢。
《时间的悖论:关于时间观的科学》这本书另辟蹊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解时间及其对我们的影响。本书告诉我们,时间观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决策和人生。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时间的看法以及对时间的利用模式,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与幸福程度——我们持有怎样的时间观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用本书作者的话说,时间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
本书作者一共有两位津巴多和博伊德。津巴多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曾进行过非常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由于他数10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协会为他颁发了西尔格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此外,他还因其研究荣获瓦茨拉夫·哈维尔基金奖。炫先森之前说过,选书一定要看作者的背景,津巴多的背景可不仅是一位专业且著名的心理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他在斯坦福大学任教50余年,目前是斯坦福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另一位作者博伊德,是津巴多的首席助教。
两位专家通过长达30年的研究发现,时间观是影响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最鲜为人知、最不受重视的一种因素。
NO.2
对时间的态度真的会
影响我们的生活吗
一次实验中,一群神学院的学生被分成了A和B两组。老师告诉A组的学生:你们已经迟到了,几分钟之前老师已经在会场等你们了,请你们快点赶到会场;老师告诉B组的学生:你们还有很多时间,但最好马上出发。
这两组学生到会场的路上,都遇到了一个倒地咳嗽不止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这时,这两组学生面临同一个问题:要不要帮助这位危难的陌生人。
结果显示:A组,也就是被告知已经迟到了的学生,高达90%的人没有停下脚步。事后,他们都表示,看到了这个危难中的陌生人,但由于时间不够用,所以没有伸出援手;而B组,也就是被告知还有很多时间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停下脚步伸出援手——两组对时间的看法不同的学生,最终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行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时间视角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
还有一位心理学家罗伯特·列文对此也有研究,他把我们对时间的态度称之为“生活节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是由社区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社会行为决定的。比如,炫先森所在的苏州与上海相距高铁15分钟车程,但苏州与上海的生活节奏完全不同。列文经研究发现,生活节奏最快的城市的居民,最不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
NO.3
时间观的科学又是什么
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
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
关注未来的时间观
超越未来的时间观(此观念基本上为宗教思维,下文中炫先森不展开叙述)
⊙作者已经找到了一种测量时间观的方法,分别是津巴多时间观念量表和超未来时间观念量表。可以登陆http://www.thetimeparadox.com/完成测量。当然了,如果购买了这本书,也可以直接在书中完成。
⊙上文已介绍过,不同的时间观决定着我们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决策。
⊙每种时间观有利也有弊,炫先森会在下文中详述。
⊙时间观是后天习得的,故是可以改变的。
⊙适度的未来时间观加上当下时间观,再辅以固定的积极怀旧时间观,这就是理想的组合时间观——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希望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能平衡自己的时间观,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
不同的时间观
怎样影响我们
NO.1
如何看待过去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感觉和行动,都是由过去的事件决定的。然而,我们记忆中的过去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吗?
两组受试者观看同一个两车事故的录像。
事后,实验者问A组:“当两车‘撞到’一起的时候,两车的速度大概是多少?”A组受试者回答的平均数是41码。实验者问B组:“当两车‘接触’到对方的时候,两车的速度大概是多少?”B组受试者回答的平均数只有32码。
实验者接着又问:“你们是否看到了玻璃撞碎的场面?”实际上,玻璃根本没有撞碎。然而,结果是,A组回答“看到了”的人数是B组的三倍。
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像录像带一样记录得一清二楚,我们仅保存了事情的大概印象。当被问到具体的细节时,我们会根据当下可用的信息对细节进行补充。比如,这个案例中,听到“撞到”,我们会接收到事故严重的信息,从而反应出更快的速度和玻璃破碎的画面。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仅仅只需要改变一两个词语,就可以改变我们的记忆——那么,我们的记忆还靠谱吗?我们的记忆还是真实的吗?——经验丰富的律师非常善于利用这样的引导性提问的方法。
很多心理学家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了,我们的记忆会被影响和改变。
比如,给一群受试者观看迪士尼的广告,并让这群受试者回忆此前在迪士尼的快乐经历,包括迪士尼的主题曲,游戏项目、和兔八哥握手等等。后来,这些受试者中有很多人又去了一趟迪士尼。
当这些受试者再次玩完了迪士尼之后,实验者问他们是否和兔八哥握手了。16%的人都记得自己曾在迪士尼乐园里和兔八哥握手的画面。
实际上,迪士尼乐园里根本就没有兔八哥。兔八哥的版权是华纳兄弟,而不是迪士尼公司的。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呢?很鸡汤但又对我们有益的方法是要认识到,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比事件的本身重要得多;我们不要被过去发生的事情所困,我们应该努力改变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态度;对过去持有积极的态度,会让我们在当下和未来生活得更快乐、更健康,也更成功。
NO.2
活在当下有什么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活在当下的方式有三种: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和关注当下的整体主义。
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很好理解,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的人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早已被安排,所以只有认命,他们的口头禅是“这都是命啊”“命不好,只能这样了”;关注当下的整体主义是绝对的以当下为向导,全身心地关注当下,放下了对未来种种可能的渴求与欲望,也放下了过去的悔恨与责任,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无欲无求。
活在当下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呢?
作者召集了两批大学生,A组是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B组大学生在以未来为导向的测评上得分最高。
作者让这两组大学生画一幅指定的图画。两组大学生中有一半的人,被告知在他们画完后,有专业人士对他们的作品打分;另一半的人被告知只要专注于他们的创作就可以了。
两组大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几位美术方面的专业人士对这些作品从技术(颜色运用、空间、构图等)和创造力(原创性、新颖的颜色和创意等)两个方面来打分和评估。
结果显示,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中,被告知专注于创造本身的那一半学生,表现出了最高的创造力,而被告知关注结果的那一半学生,却在技术和创造力两方面的表现最差;以未来为导向的学生中,被告知关注结果的那一半学生,表现出了最高的艺术技巧水平。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我们被鼓励去专注于创造的过程时,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尤其是我们当中持有关注当下时间观的人;而那些本来已经专注于未来的人,被提醒作品会接受他人的评估时,他们表现出了最高的技巧水平。
关注当下有什么坏处呢?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一个人具备自制力、毅力、长时间的投入和延时满足。但是,这些品质是以当下为向导的人不具备的,以当下为向导的人最喜欢做的事是享受当下,最不相信当下努力会在未来有回报,所以需要动脑筋或体力去做的事情尽量拖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活在当下的态度意味着活在相对较低的社会阶层里,或者说,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更倾向于当下导向而非未来导向。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入门课的课程完全是由客观的单项题考试决定的,而时间观则对学生的成绩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者的成绩最低,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的成绩次低,而以未来为导向的学生则通常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在他们喜欢的课程上的成绩,比他们不喜欢的课程要好;而对于未来导向的学生而言,成绩与是否喜欢这门课根本没关系,他们都非常清楚成绩是由所有的课程决定的。
如果时间观影响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那么我们凡夫俗子家中的普通大学生高中生小学生也同样受时间观所影响。事实也是如此,据研究发现,高度关注当下的学生会经历更多的失败,更难完成作业,更频繁地逃学,更有可能在中途辍学。
——少数学生的高辍学率有可能与不合适的时间观有关,而非能力不足。
所以,要想改变人的行为就必须要改变其时间观。
美国曾开展过拒绝未成年性行为的项目,这些项目得到了来自家长、老师和警方的广泛赞扬,但这些项目并没有有效地防止女生怀孕。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项目都强调了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但这通常只对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有用,而对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没有任何效果,而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恰恰才是这些项目宣传教育的目标人群。
NO.3
以未来为导向
让我们更有行动力
还记得前几年红极一时的《秘密》一书吗?《秘密》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是“相信相信的力量”——我们相信什么、一门心思想着什么,那么那个事情就会发生。
以未来为导向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为自己的想法而活,他们总是在展望着未来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情景、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成功。
这些信念是可以影响到人的行为。不仅如此,我们对他人的信念也可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
心理学家告诉一位老师,他们经过测评后认为,有一部分学生在接下来的这学期的学习表现会有所提升。实际上,这些心理学家根本就没有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评,并且心理学家挑选出来的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这些学生根本就不比其他学生更聪明。随后,在接下来的这学期里,心理学家对这些随机挑选出来的根本就不聪明的学生展开了跟踪观察,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表现竟然真的提升了不少。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老师的期望影响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影响了学生本身的行为。
“我们对他人的信念也可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这样的案例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一项研究是让男生和女生不见面仅进行电话交流。在交流之前,男生们都会拿到与其电话交流的女生的照片。一部分男生拿到的是“漂亮”女生的照片,一部分男生拿到的是“不漂亮”女生的照片。结果显示,那些拿到“漂亮”女生的照片的男生在电话里,更友善、更外向、更有趣,也更有活力。也就是说,男生们对于他们交流对象外貌的期待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不仅如此,男生们的期待还影响了女生们的行为。那些被认为是“漂亮”的女生也比那些被认为是“不漂亮”的女生表现得更友善、外向和有趣。实际上,男生们拿到的所有照片不管是“漂亮”还是“不漂亮”,与交流的那些女生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对自己的期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其他人对我们的期待也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
以未来为导向有什么优点呢?优点有很多,比如说按时完成任务、更懂的珍惜等等。但炫先森认为有两个优点是弥足珍贵的。一个优点是,更有行动力;另个优点是,更会回避“社会陷阱”。
一项实验是安排以未来为导向和以当下为导向的人走迷宫。结果显示,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更快走出迷宫——超过80%的以未来为导向的人走出了迷宫,而只有不到60%的以当下为导向的人走出了迷宫。甚至有许多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根本就找不到正确的走出迷宫的路径,最终干脆直接在迷宫上画了一条直达出口的直线,完全不管迷宫上的限制。
为什么以未来为导向的人能更快走出迷宫呢?这个实验还发现,以未来为导向的人在一开始根本就不动,而只是观察、找到目标,然后从目标开始往后倒回到起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出口一点点地倒推回起点。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以未来为导向的时间观,比以当下为导向的时间观,更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本书作者通过催眠等实验的方式,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炫先森对此理解是,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以未来为导向的时间观,能让我们看得更长远,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我们眼下的问题。
让我们看得更长远,也就避免了“社会陷阱”。“社会陷阱”也被称为公地困境或公地悲剧,也就是公共利益受损。
比如,对于渔夫、牧民、伐木工人等从业人员来说,能让他们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就是从海里尽可能多地抓鱼、养尽可能多的牛、砍伐尽可能多的树等等。但,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在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无疑会使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受损。这就会形成“社会陷阱”,也就是公地困境或公地悲剧。
实际上,公共利益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时间观上的问题。采取一种狭隘的、关注眼前收益的经济行为方式并不是自私的表现,这只是以当下为导向的人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而以未来为导向的人也希望赚到更多的钱,但他们的时间观让他们看得更长远,他们能预见到最大化短期收益的方式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后果。所以,他们会追求长期的回报,而不是短期的快速回报。
作者在巴西大学生中所做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环境保护和对生态圈的关心与未来导向时间观以及利他主义高度相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个人的时间观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而大家共同的时间观会影响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当未来导向太强烈时,所带来的坏处就会大过好处,并且会抵消掉好处。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也是比比皆是:拥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时间观,所以生怕浪费时间,把时间做了详细的计划和记录。比如,刷牙要听“喜马拉雅”,上班通勤路上要“读完一本书”等等。久而久之,会觉得浪费时间是犯罪,浪费时间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我们究竟应该
怎样把握时间
NO.1
最佳的时间观
我们在上文分析了每一种时间观的利弊,基于此也基于作者的研究结果,所以最佳的时间观核心是,平衡;具体是:
⊙强烈的积极怀旧时间观
——我们不需要压抑自己的记忆,也不要回避那些曾经历过的负面的事情。相反,我们应该记住那些过去发生的负面事情,避免在未来重蹈覆辙。我们也可以改变对待过去的负面事情的态度,加强已有的正面的回忆和积极的态度。
⊙适度的未来时间观
——当我们过度的使用未来导向的时候,它就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比如,我们是否为了获得未来的成功,而不惜放弃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适度的现在享乐主义时间观
——适当的享受当下,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极少的消极怀旧时间观
——最新的研究表明,消极怀旧和当下宿命会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受损;消极怀旧和当下宿命也成了我们是否会自杀的最明显征兆。
也就是说,塑造一个平衡的时间观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适度水平的将来与当下享乐主义,再加上固定剂量的积极怀旧时间观,就是本书倡导的最理想的时间观组合模式,也是本书告诉我们的最核心的知识点。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事宜来灵活地转换时间观,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比如,当我们手头有工作需要完成时,未来导向时间观必须起主导作用。而当我们的工作结束需要放松时,享乐主义时间观则自然而然成为首选。在节假日时,我们需要准备享受家庭生活,积极怀旧时间观可能最合适。
NO.2
我们当下的状态
取决于我们的时间观
1979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发表了一份简单但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显示了对于当下的看法和对于未来的期待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这份报告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实验——
你在一次抛硬币的游戏中,输了100块钱——你选择了正面,结果硬币抛出去后,出来了反面。
对方建议你再赌一次——如果这次,你赢了,对方就把刚才你输的100块钱退还给你;如果你输了,则要再交出100块钱。
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再玩一次的话,你有50%的机会不输不赢,也有50%的机会输200块钱。
在这个实验中,当下被描述成第一次打赌留下来的亏损,你损失了100块钱。而未来则包括了两种可能,一种是不亏不赢,一种是再亏100一共亏200,无论哪种结果其概率都是一样的。
结果显示,我们更喜欢冒险而不是接受已有的损失。也就是说,在损失的情况下,我们更喜欢冒险。
这个实验再反转一下,一开始,你赢了100块钱。对方建议你再赌一次——如果这次,你再赢,即可再赢100块,共200块钱;如果你输了,则要把刚才赢的那100块钱还回去。
结果显示,在收益的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同时,当我们拥有了确定的收益之后,一般都会选择回避风险。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做的决定非常清晰——要么继续再赌一把,要么就此收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决定很少能如此清晰。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赢家,就去迎接挑战;而有些时候,我们又觉得自己可能是输家,就会回避任何的风险。
这说明,我们当下的状态取决于我们如何重构过去、解构当下以及建构未来。通过不同时间观的视角,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当下、定义我们自己。由此,我们可能今天把一件事当作损失,明天又认为是一种收益。
同时,这个实验中,我们对未来虽然有不确定性,但知道准确的概率。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未来的结果几乎不会有正确的概率。在生活中,我们重构过去、解释当下、解构未来的方式,影响了我们理解当下以及形成对未来的期待的方式。
NO.3
以当下为向导的人
会被这个时代所遗忘
教育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把以当下为向导的享乐主义小孩驯化、改造成以未来为导向的成年人,以确保他们能在未来找到自主的一席之地。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教育系统是教会小孩安静地坐好、不要说话、不要谈话、不要做出特别的行为、学会延迟满足、服从权威、忍受无聊等等。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的教育系统是成功的,大部分人学会了以未来为向导的时间观,也成了社会中有价值的一员。这些人准时上班、按时付清账单、认真计划退休。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教育系统却没有产生效果——他们反抗无聊的工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未来导向的时间观控制他们的欲望,他们恢复到了儿时的以当下为导向的享乐主义。以当下为导向的危险诱惑他们吸毒、酗酒、滥交、意外怀孕、冒险、破产和犯罪。
究其原因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那些过度以当下为导向的人,通常不是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问题,就是根本不想改变现状。他们就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另外一个方面,上文说过,对当下为向导的人施加影响的基本上都是以未来为导向的人,其方式是强调了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但这通常只对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有用,而对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没有任何效果。
比如,犯罪关监狱——我们以拿走罪犯未来时间的方式来惩罚他们。这种方式,对于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震慑力的。但是对于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来说,牢狱时光并不是什么大事。当一个人没有未来的概念时,甚至如果他相信他本来就没有未来时,把他关监狱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未来导向的人创造、为未来导向的人而创造的世界,而一些以当下为导向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以未来为导向的世界中。
这些人,终究是要被这个世界所埋汰。
总结
炫先森读后感
NO.1
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作者历经30多年的研究结论是: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不同(所持的时间观不同),而我们的行为、决策都是受时间观所影响的。
作者认为存在六种时间观: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论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和超越未来的时间观。
上述时间观有利有弊。所以,我们需要平衡时间观之间的关系。适度水平的将来与当下享乐主义,再加上固定剂量的积极怀旧时间观,这就是作者倡导的最理想的时间观组合模式,也是本书告诉我们的最核心的知识点。
我们的时间观并不是先天决定的,也不是被某种神秘的宇宙力量所决定的,而是通过我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改变我们的时间观。
NO.2
时间的悖论又是什么
本书书名是《时间的悖论》。“悖论”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指,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时间悖论不是一个悖论,而是一系列悖论,塑造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比如:
⊙我们对时间的态度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们自己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每一种时间观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很多的坏处。尤其是极端的时间观危害很大。积极怀旧时间观、适度的未来时间观和适度的现在享乐主义时间观,预示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极端的时间观则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极端的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的不健康在上文已详述。
⊙我们想享受生活,一定程度的当下向导是需要的,而太多的当下向导则会滋生问题。“太多的当下向导”也就是走向了极端,也就是上文所述的极端的时间观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个人对时间的态度是通过所处的人文环境习得的,但总体上对时间的态度影响着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NO.3
炫先森读后感
如果你期待从这本书里寻找到管理时间的方法,恐怕会失望——本书并不告诉你管理时间方法——如何管理时间、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去哪儿了,心里没有一点数吗?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了,非要让别人来打脸吗?
本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时间是金钱,有人认为时间是爱,有人认为时间是工作,有人认为时间是玩乐,有人认为时间是与朋友相伴。作者说,你怎样使用时间,时间就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视角是什么,那么时间对于你来说就意味着什么,你就会如何去生活。
这也就是本书最核心的观点:你的时间观,决定了你的行为和决策。
所谓的时间管理方法论,其实都是“标”。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视角才是“本”。
炫先森对这本书最大的两个感触分别是:作者另辟蹊径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是我们的时间观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使得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不仅案例多,且自然科学历史宗教甚至各种名言警句都能灵活地穿插于案例分析中。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无论时间给我们发了怎么样的一手牌,我们都只能尽可能地打好它。因为我们不可能花钱买更多的牌或者换掉手上拿着的牌,无论我们是谁。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更有效率地打好手上的这副牌。”
改变你的时间观
就能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