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因刘姥姥一句话,贾母便起兴让惜春描绘出大观园的景致,引出了丹青高手薛宝钗的一段精彩画论:
宝钗道:“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步......”
“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这里的“界划”,即“界画”,中国绘画中极具特色的一个门类。因为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称为“界画”。界画艺术,特别是北宋界画,在透视关系、主次关系、虚实关系等表现形式上有了极大突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界画的前身是建筑图纸?
早在宋之前,便已有界画这一绘画门类,只是并未被称为“界画”。在众多的溯源说法中,我认为有一种相对可靠:界画最初并非以“艺术”形式呈现,而是作为“建筑图纸”,来指导工匠建造。
目前可考最早的界画画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敬君。关于这位敬君,我们在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找到了他的身影:“敬君者,善画。齐王起‘九重台’,招敬君画之。”——画的是“九重台”的建筑图纸。
另一方面,在“界画”之名正式出现前,界画的代名词也都与“建筑“相关,也证实了“界画”前身为“建筑图纸”的观点。在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界画被称为“台榭”;在隋唐时,称为“台阁”、“宫观”;直到宋代画论家郭若虚在其所著《图画见闻志》中,才正式提出了“界画”这一概念。
界画,虽由“房屋建造”起,却不仅限于亭台楼阁,器物、车船、家具、宫室等等,都是界画的表现主题。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让界画成为了研究各朝代生活场景、民俗风情极具价值的载体。
宋朝破败的山河,常常被拿来与辉煌的艺术成就做比对。北宋时期擅长作界画的画家人数之多,作品之丰富,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各个朝代,可谓是界画的“黄金时代”。一方面是因为北宋时期社会的安定、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都为界画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底层土壤;另一方面,北宋画坛重“理”、“写实”的风气,使界画着泪“重法度”的艺术形式,盛行一时。然而北宋之后,经南宋至元,文人画兴起,界画被认为过于“拘泥”、“无表现笔墨之余地”,最终渐渐衰落。
界画的“造梦空间”:于有界之中绘无界
中国画的空间感,最靠近西方“焦点透视”理论的,当属“界画”了。界画传递的空间思维,与“焦点透视”如出一辙:通过二维平面,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不同的是,西方绘画往往通过光线、透视等手法实现,而中国画则往往通过构图、遮挡、明暗及层次的推递来营造空间感。
1.界画的广度
如果按照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理论,是无法绘制出《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长卷的,但中国画独有的“动点透视”、“移步换景”的观察方式则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是说,画家不再受限于视觉的局限,可以将画作的内容横向扩展至无限。
北宋的界画作品就十分热衷于这样的构图方式。从大风光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等,到小题材如张先的《十咏图》、 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王诜的《瀛山图卷》等等,都可以看到界画在广度上的无限趣味。
2.界画的高度
界画所描绘内容的高度,并不能像广度那样“无限延长”,基于“写实”的大原则,“高度”是基于“物象广度”等比例放大/缩小。为了表现出建筑物的高大雄伟,界画画师们通常采用的艺术手法有二:
首先,构图上采用全景式构图,这也是界画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构图方式,在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宫图》中,作者以略带俯视的构图,从图下的宫门向内,亭台楼阁,水榭宫室,长廊庭院,层层深入。全景式构图将唐明皇的避暑宫,描绘地颇为气势恢宏。其次,便是利用物象的大小来衬托主体建筑的高大雄伟。在《明皇避暑宫图》中,穿插的几棵参天大树,更是将楼宇的“高”巧妙传达。
3.界画的远度
远度,与画面垂直的方向,是二维平面表现中最大的重点和难点。表现在界画的创作中,便是“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的递进推进。为了表现这种层次的“远度”,界画画家们,往往采用俯视的视角来表现:建筑物之间,既有前后遮挡关系,又具有单体建筑的完整性。
在北宋大画家郭熙的《滕王阁图》中,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近处的阁门,到中景的亭台楼阁,再到远处巍峨的山麓,笔力清劲,布景奇兀。
北宋界画的三个核心特征
北宋界画,是界画艺术的巅峰。这一时期的界画受当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气氛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整体特征。
1.鲜明的等级观念
北宋时期,儒学森严的等级观念,深刻影响着界画的创作理念。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数量繁多、类型全面的北宋建筑:民居、寺宇、官宅等各个社会阶层所使用的建筑。北宋界画严守建筑等级制度的整体特征,在这幅伟大作品中也可见一斑。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五种形式的建筑:村宅院、城市中的民居、酒肆商铺、城楼寺院和官宦宅第。一家一户、房屋低矮的建筑,多为农村宅院;而悬山式或歇山式的覆有青瓦的屋顶,多为城市民居,完全符合《宋史》“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巳”的规定;而图中的城门、城楼和寺院则属“公共建筑”,与图中的其他建筑形成明显差别,等级更高。而具有斗拱的建筑,则是以“赵太丞家”为代表的的官宦家庭聚集地,房屋是否使用斗拱也成了区分官宦与庶民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2.强烈的写实风格
北宋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理学的兴起,“界画”的流行也是得益于儒学对“写实”的要求。写实风格首先体现在界画所描绘具体形象的写实,其次体现在对现实生活描绘的热衷。
北宋界画中的许多建筑物、桥梁 都是根据当时的实物所绘,在宋徽宗赵佶《瑞鹤图》下方所绘的一组建筑,便是根据政和八年扩建之前的宣德门所绘。
而在五代宋初画家卫贤所绘的《闸口盘车图》中,生动再现了河旁闸口的一个官营磨面作坊的劳动日常:磨面、扛粮、 扬簸、挑水、引渡的劳动人民,与正在查点、饮酒的官吏们生动细腻。甚至还高度细致地绘制了水磨和罗面机的装置结构。可以说是真实记录了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3.浓厚的世俗关怀
北宋的界画不仅记录了建筑、车船等“物”的形态,更意外地为后人保留了众多盛大节日等极具民俗特色、世俗关怀的社会活动场景。如上文提到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图,便是依托与清明这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来体现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
由张择端所绘的另一幅作品《金明池争标图》中,则描绘了一场盛大的社会活动——金明池戏水争标:数十艘大小不等的船只齐聚北宋皇家园林,船只争标如火如荼,池岸四周桃红柳绿,路上人群熙熙攘攘,完美记录展现了这一活动的盛大风光。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 ,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