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钗三人感情作为《红楼梦》主线,被人津津乐道,念兹在兹。曹雪芹用三个字总结的好:终身误。三人情感姻缘纠缠,就是一出“误终身”死局。
宝黛钗三人结局,曹雪芹在文中不断铺垫。最早第一回第二回用甄士隐一家三口做伏线。第五回又在太虚幻境的金陵十二钗判词,《红楼梦十二曲》作注解。到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从贾政点评大观园轩馆表达意见。到第十八回真正迎来最关键的结局线索埋伏。贾元春插手,使得宝黛钗三人结局被注定。这事主要从两句诗开始。
(第十八回)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
贾宝玉给怡红院题额用的是“红香绿玉”,他还对贾政说:“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所谓“红香绿玉”两全其妙,代表宝玉心中宝黛姻缘称心如意。红为贾宝玉,绿为林黛玉。红男绿女是古人对合适姻缘的认可。
“绿玉”二字与林黛玉名字对应。黛为深绿,所谓“青山如黛,暮色四合”。香玉更特指林黛玉。第十九回贾宝玉讲述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明确说:
“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所以,红香绿玉是贾宝玉借以隐喻他与林黛玉的结合。贾政对此默认,也有赞同之意。
可惜,贾宝玉坚持两全其妙的“红香绿玉”,被贾元春不满意修改为“怡红快绿”,去掉“香玉”二字,改掉“绿玉”一词,明确表态反对宝黛姻缘,排斥林黛玉。更是作者借以暗示贾元春会主动插手,拆散宝黛姻缘。第二十八回端午节赐节礼可以证明。
八十回后,根据香菱与冯渊的三日婚约,梨香院三官故事等一些线索看,贾宝玉和林黛玉应该有过一次短暂定亲。不想贾宝玉被人陷害“逢冤”,为救贾宝玉,贾元春悍然牺牲林黛玉,迫使她远嫁为代价换得贾宝玉平安,正是“人参养荣丸”的真义。
林黛玉远嫁背后出手之人,前有贾雨村,后有贾元春。薛宝钗因林黛玉远嫁后泪尽而亡才嫁给贾宝玉。[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內待时飞],就是这一段故事。
贾宝玉反对贾元春修改“红香绿玉”,坚持用“绿玉”,是对林黛玉和“宝黛姻缘”的坚持。只可惜他的坚持抵不过现实,最终听从宝钗的意见改为“绿蜡春犹卷”。如此放弃绿玉,代表他放弃林黛玉选择薛宝钗。
(第十八回)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
薛宝钗提醒贾宝玉:贵妃贾元春不喜欢“绿玉”,劝说贾宝玉从善如流。曹雪芹借以表明贾元春对林黛玉的排斥态度。
贾宝玉如果坚持用“绿玉春犹卷”,是与姐姐“争驰”,结果必然是小胳膊拧不过大腿。从伦理到尊卑,贾宝玉都不可能顶住反抗与林黛玉在一起。
(第十八回)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
薛宝钗提示贾宝玉修改“绿玉春犹卷”为“绿蜡春犹卷”,“绿玉”改“绿蜡”,一字之差意思全变了。而弄懂“绿蜡”含义,不免想告诉贾宝玉:别上当!
“绿玉”指林黛玉,“绿蜡”也指林黛玉。不过“绿玉”代表生,“绿蜡”却代表死。贾宝玉因薛宝钗一言放弃“绿玉”,等于宝黛爱情名存实亡。
绿蜡出自钱珝的“冷烛无烟绿蜡干”,真正含义还在李商隐的那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林黛玉说她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不尽不实。只有彻底熟读研究才可能将“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还能改的那么巧妙。
“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应泪尽而亡的林黛玉再贴切不过。薛宝钗改了一个字,直接“改死了”林黛玉,改没了宝黛姻缘。可为妙绝!好在这是曹雪芹的意思,否则薛宝钗还真要被冠上一个不安好心的罪名(笑)!由此可见曹雪芹在埋伏线索上的功夫,堪称登峰造极。
从“绿玉春犹卷”到“绿蜡春犹卷”,包含了宝黛钗三人黛死钗嫁的[终身误]结局。看似薛宝钗得了最终结果,实则得到即代表失去。一场三角情感,注定没有赢家。
贾宝玉对林黛玉其实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喝“体己茶”,妙玉拿出自己的“绿玉斗”给贾宝玉,只要贾宝玉敢坦然使用“绿玉斗”,就表示宝黛姻缘还有一线机会。是曹雪芹有意为他留下的一线机缘。可惜贾宝玉屈服于世俗心理,担心用妙玉的“私物”唐突妙玉,引林黛玉不快而不敢用,一线机缘就此失去。
贾宝玉先后屈服于家庭压力,强权压力和世俗压力,注定不是林黛玉能依靠托付终身之人。也为薛宝钗“被抛弃”埋下苦果。人生得失之间,真真只在一念之间。
请帮忙点击右下角“在看”图标,加油助力!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