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汉隶经典曹全碑(下)
东汉中后期是刻碑之风大盛的时期,《曹全碑》作为汉碑中的佼佼者,不仅以其秀美的书法惊艳着后世,其碑文背后,还蕴藏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蕴。其中涉及到古代地理、当时的选官制度和重大历史背景等方方面面。在这一特别篇中,让我们专门去探索一下《曹全碑》中那些历史知识吧!
之前在曹全的生平当中,我们说过曹全一家是荣耀的一家人,从高祖父曹敏,曾祖父曹述,祖父曹凤再到他,祖孙几辈都是凭借“举孝廉”进入仕途的,那么“举孝廉”在当时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呢?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强盛的一个王朝,这个王朝前后历经四百余年,对后世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从高祖刘邦开始,汉朝的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覆灭的历史教训,采取与民修生养息的政策,使汉王朝的经济迅速地得到恢复和发展。皇帝垂拱而治,官员墨守成规,悠悠汉王朝,好一幅海清河晏的图卷。
汉王朝
汉高祖刘邦就对人才的选拔极度重视,即位第十一年(公元196年)曾诏告天下:“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汉文帝作为一代贤主,也对人才选拔这件事格外上心。他在位时,专门下令对天下有名的孝子和办事清正的官员进行物质嘉奖,还下了一道诏书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在这道诏书里,他就专门把“孝”和“廉”这两个概念拎了出来,这也是后来“举孝廉”制度的起源。
“举孝廉”制度在西汉酝酿了许久,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才真正地成熟。公元前134年,武帝听从他的“首席智囊”董仲舒的建议,正式确立察举为入仕的正途。各地按照当地百姓的呼声,选拔出一定人数的“孝廉”来,向中央推举,让他们充任后备官吏的选拔。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当然,除了举孝廉外,征辟也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选官的重要渠道。此后,这种制度就一直在汉代地延续下去。
察举制度的出现为中央选拔了一批人才,通过举孝廉,也对社会起到了移风易俗的教育作用。“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儒家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弊端。在当时,豪门子弟想要当官,那就跟去早餐铺喝一碗馄饨一样简单。像曹全这样的“耿直boy”固然是有,但不见得所有富家子弟都跟曹全一样耿直。有一些世家的公子哥儿,为了能够得到好的仕途,沽名钓誉,矫伪饰行,就为了挣个“孝廉”的名声,其实背地里不是什么好鸟。有更甚者,当时有一个叫许武的人,通过“举孝廉”弄了个一官半职。他有两个弟弟,仕途上都没有着落,许武为给俩弟弟谋声名,干脆和两个弟弟谋划了一出好戏。他故意召来全宗族的人,把家产分为三份,他自己的那一份是良田好宅,两个弟弟分得的都少得可怜。街坊邻里都大叫不公,这俩弟弟却毫无怨言,从此孝悌之名传遍乡里,没多久就都被推举为孝廉。弟弟们都当了官,许武又开始“戏精”了。他又召来全宗族的人,向他们声泪俱下地“倾诉衷肠”,都之前那样做都是为了两个弟弟的未来着想。如今他的家产已比分家时又多出三倍,是时候全部分给两个弟弟了。街坊邻居听了,又深受感动,然后呢,许武自个儿又升官了。
真正的“举孝廉”自然是好,如果被别有心机之人利用,也就成了这样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到了东汉末年,吏治尤其崩坏,这时候的孝廉制度,真成了徒有虚名。被选举的多是权贵之子或是党派之争之人,真正孝廉的人被排挤在外。到了魏晋时期,孝廉制度逐渐演化为“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既承两汉的察举制,又开启了后世的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制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之后有机会,我们再详尽地讨论这两种选官制度!
汉代的举孝廉
在曹氏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当中,我们说到了汉武帝之后,曹氏子孙大批散落于扶风、安定、武都、陇西、敦煌各地。《曹全碑》中还提到了西域的疏勒古国,这些城市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城市都曾因为其经济、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因素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随着时光流逝,许多城市都已逐渐归于平凡,甚至沦落为三、四、五流的小城市。但它们见证过中华文明的千年兴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值得被我们铭记!
·扶风
在城市的历史沿袭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古时候,这些城市的名字都非常好听,结果到现在莫名成了一股浓浓“乡土风”。河南古城朝歌,现在成了淇县;庐州,现在成了合肥;汝南,取了个“艺名”叫驻马店......扶风也是一个,它现在也有一个很接地气儿的名,叫宝鸡。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也就是今山西。以“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扶风是西周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佛教古刹法门寺所在地,有“周礼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在这里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更是享有“海内三宝”的美誉。扶风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周文化、汉唐文化、佛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且人才辈出,东汉时期的“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史学家班彪、班固,伏波将军马援,耿家列侯耿弇,窦家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都是出自于此。
现在的扶风
·安定
安定即现在甘肃中部的定西县,北靠兰州,南临西安,从东汉到北朝时期,安定郡先后属于凉州(甘肃)、雍州(陕西、宁夏一代)、秦州、泾州。是古代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安定郡
·陇西
陇西作为中国重要的古城镇,设立于秦汉时期,位于甘肃一带,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陇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四面设防,险要坚固,又被誉为“四塞之国”。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著名的“陇西李氏”也从发源于此,(李广、李渊等人都是出自陇西李氏)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望族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陇西李氏祠堂
·武都
武都位于甘肃东南部,作为地名从先秦而始,历史文化悠久。自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建陇西郡起,历代设郡置州都屡见不鲜。多为兵家必争之重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武都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战争和民族交往共同构成了武都文化历史的重要内容。
现在的武都
·敦煌
敦煌,就是如今的甘肃酒泉。作为新中国最早的航天发射基地和石油工业和核工业的发祥地,酒泉(敦煌)在中国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的敦煌就更具有历史魅力了。敦煌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商贸往来十分热闹。古代的敦煌究竟有多繁华?借用著名敦煌学者王惠民的话说,“古代敦煌就像现代的深圳一样”。如果你去过深圳,见过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之貌,或者你可以想象到敦煌的繁盛。
深圳的商贸发达,在古敦煌中可以显现。但是古敦煌的文明与美,却是现在任何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无法复刻的。
伴随着贸易而来的,除了各色各样的商品,还有不同的宗教、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生产技术。技艺精湛的大师把当年的生活场面以佛教故事的形式描绘在敦煌石窟的墙壁上,如今,我们透过那些斑斓的颜色,仍旧能够感受到那个古老城市独具一格的美丽。
敦煌壁画
·汉代国家机构的“司马”
“司马”这个词,相信好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这个司马不是姓“司马”的“司马”,而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官职。司马在古代是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员,从职能范围来看,司马相当于古代六部中的兵部尚书以及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部长。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作为将军的加号——就比如官拜大司马大将军的卫青、拜大司马骠骑将军的霍去病等人。
我们在曹全的生平中知道,曹全驻守西域时,曾当过“戊部司马”。我们已经知道司马是国家军政部门的首脑,戊部司马,也就是驻守一方的的“司令”,管理着国家的边防。虽然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司马这种职官的数量不断增加,司马的地位不再像西汉时那样突显。但依然为维持帝国的统治和边防的安稳贡献着重要力量。
·汉代的“三辅”
曹全平定了西域疏勒国之乱后,迁任右扶风槐里县令。“右扶风”在汉代属于“三辅”之一,那么当时的“三辅”到底是什么呢?
三辅又称“三秦”,这个词最早见于西汉时期,指的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这三辅之首分别称“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其职位相当于今日的市长。亦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西汉自高祖建都长安以后,京畿官都统称为“内史”。到了景帝刘启,分置左右内史及主爵都尉,即有了“三辅”的由来。
到了汉武帝时,右内史被改为京兆尹,治理长安以东;左内史改为左冯翊,治长陵;主爵都尉即为我们所说的“右扶风”,主要治理渭城以西。西汉末年,京兆尹下辖长安、新丰等12个县。左冯翊下辖高陵、栎阳等24个县;右扶风下辖渭城、槐里等21个县。于是人们逐渐的把上述的京畿地区都称为“三辅之地”。到了东汉时,虽然都城已经不再是长安,但是“三辅”的名称并没有被废置,仍为朝廷所沿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隋唐。
古代的“三辅”
其实,《曹全碑》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这里篇幅有限,我们无法一一为大家讲述。在其它的碑刻介绍中,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挖掘这些精彩的小知识点!
汉字除独体字外,其余都是合体字。汉字的偏旁部首,又是合体字的主要组成部分,熟悉不同偏旁的结构和用笔,进行反复练习,可以熟练地对其加以变化运用。所以练习汉字结构,先从部首开始,是比较容易入门的。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左顾右,写右应左。既要考虑统一,又要有变化。要处理好正款、挪让、穿插、错落、开合和疏密等关系。
书写上下结构的字,要写上顾下,写下应上。天覆者下须收束,地载者上宜聚敛;上常设险,下须拨正;下欲穿插者,上应预先挪让。
在实际书写中,字的态势变化丰富,学者不可拘泥。
1. 亻部
亻部笔法:
如图:
先撇后竖。撇画取势平坦,尾部以方笔或圆笔回锋收笔。竖画收笔回锋,其长短随右旁结构变化而增减。
参考字样:
2.刂部
刂部笔法:
如图:
短竖横写,竖弯向左弯。书写时两笔连接在一起的写法,为篆书演变而来。
参考字样:
3.力部
力部笔法:
如图:
书写时要注意在笔画倾斜中求得字的平衡,其长短、形态要根据左部大小和取位上下而变化。
4.左阝部
左阝部笔法:
如图:
横折弯钩起笔短,折笔后弯势要自然。两折笔上大下小,竖不宜长,收笔回锋用垂露。
5.右阝部
右阝部笔法:
如图:
横折折钩起笔取位略低,上折方,取平势,折角较大,折笔后弯势要自然。竖画略弓,回锋方收,整体偏下。
参考字样:
6.氵部
氵部笔法:
如图:
首点略短;第二点起笔左移,横向切入,显得长而有力;第三点则向右上挑出。三点间距匀称。
参考字样:
7. 土部(左部)
土部笔法:
如图:
“土”取平势,竖略偏左以给点笔画留出空间,作左旁时下横不能改写为提。
8. 山部
山部笔法:
如图:
取势平正,先写中竖,三竖间距要匀称,竖折与右竖要注意呼应。作左旁时,取位偏上;居下时形扁。
9.尸部
尸部笔法:
如图:
横折要横长折短,折笔粗重略向里斜,下横画略长。撇画要长,向左张开,要写得沉稳而遒劲。
10. 寸部
寸部笔法:
如图:
横画写为字的主笔时,用具有“蚕头燕尾”的波折,其长短随与之搭配的部首结构变化而增减。
参考字样:
11.弓部
弓部笔法:
如图:
横画细,折笔可与下横连写,竖折角突出,弯钩左展,钩势平坦,收笔回锋。
12.扌部
扌部笔法:
如图:
提画写成短横,竖钩向左下斜伸,以配合右部,达到平衡。书写顺序也可先写两横,再写竖钩。
参考字样:
13. 女部
女部笔法:
如图:
撇画弯头,以圆笔收笔,形态与斜折大致对称。横画取平势。作左旁时,左伸右收,左粗右细。
参考字样:
14. 彳部
彳部笔法:
如图:
双人旁的竖画在尾部多写成弯曲状,这是隶书中独特的写法之一。两撇取势略平,下撇向左伸展,撇尾圆头。
参考字样:
15.子部(左部)
子部笔法:
如图:
横折起笔稍短,弯钩的弯势不宜大,横折与弯钩配合要把握住重心。用作左旁时不能像楷书那样改横画为提。
16. 口部(左右)
口部笔法:
如图:
形较扁,取势平坦,折角方锐。作左旁时,其右侧向内收敛,以避让右部笔画。
17. 日部(左部)
日部笔法:
如图:
左竖可向右取斜势,以使结体更险峻生动,横画各有其法。作左旁时不宜大。
18. 戈部
戈部笔法:
如图:
斜钩为主笔,用笔厚重。钩部不像楷书有急促勾出的锐利之感,而是按顿蓄势后向右缓慢且有力地把波势挑出。
参考字样:
19. 殳部
殳部笔法:
如图:
上部两侧内敛,下横右展;下部撇画上正下弯且偏左,捺画直挺而右下伸展。
20. 木部(左部)
木部笔法:
如图:
作左旁时形体窄长。横画取平势,不宜写长。撇势稍平,笔画舒展,可向左略弯,捺画改写为点。
参考字样:
21. 牛部
牛部笔法:
如图:
短撇与横画连写,竖画较长,位置偏右。作左旁时,下横左伸右收,但不能改写为提,只可略微向右上取斜势。
22. 月部
月部笔法:
如图:
竖撇轻落重收笔,撇尾弯圆。横折钩的折角方正,折笔竖直,钩钩省略。居右时稍宽,竖撇的弯势要小。
参考字样:
23.火部
火部笔法:
如图:
两点顾盼呼应。作左旁时斜撇要改为竖撇,捺画改写成点;居右时,撇画收敛,捺画波折较大。
24. 王部
王部笔法:
如图:
横画取势平坦,间距匀称。作左旁时字形较窄,下横略上斜,不宜用挑笔。
25. 攵部
攵部笔法:
如图:
一般位居子的右边。上撇短小,横画右伸,下撇撇势收敛,捺画充分伸展。
参考字样:
26. 忄部
忄部笔法:
如图:
完全依照篆书的结构形式书写,中竖左侧的短竖向右弯曲,右侧两短竖向左弯曲,形同仙人掌。
参考字样:
27. 禾部
禾部笔法:
如图:
上撇取势稍平。用作左旁时,横画左伸右缩,竖画起笔偏右,下撇直斜,改捺画为点。
28. 纟部
纟部笔法:
如图:
绞丝旁上部具有篆书的结构,用笔转曲。下部三点,首点及末点向左右展开,呈向下辐射状。
参考字样:
29.礻部
礻部笔法:
如图:
上点写作短横。在隶书中横撇分两笔写,撇画在横画中部起笔,下笔位置在横、竖相交处。竖画偏右。
参考字样:
30.贝部
贝部笔法:
如图:
上部方正,诸横画间距匀称。下部撇点和侧点的角度适当,以能支撑上部。
参考字样:
31.讠部
讠部笔法:
如图:
上点隶书中写作短横,诸横间距匀称,“口”部偏右。作左旁时,右侧略收敛,以避让右部。
参考字样:
32. 车部
车部笔法:
如图:
诸横间据匀称。作左旁时,下横画左伸右缩,“日”部右竖内收以避让右部;被包围时不宜写大。
33.见部
见部笔法:
如图:
上部取势方正,两侧内敛,横画间距匀称。撇画收缩,竖弯钩的折角外方内圆,钩部作波势向右上挑出。
34. (上十下早)部
(上十下早)部笔法:
如图:
上“十”写作点横,“日”取扁势,两侧收敛,下“十”伸展,竖笔与上点直对。
35. 隹部
隹部笔法:
如图:
头部写法有篆书之意,四笔短横间距要均匀,末横收笔为“燕尾”,但不要太夸张。
参考字样:
36. 辛部
辛部笔法:
如图:
上点作短横,下面增加一横,这在隶书中较为常见。四横各有其法,首横较长,作波势收笔,两点聚拢。
37. 金部
金部笔法:
如图:
作左旁时,人字头撇画伸展,捺画收敛。下部由篆书变化而来,两点上移,中竖与“人”撇头对正。
38. 页部
页部笔法:
如图:
用于字的右边。上横稍长,小撇偏左,“目”方正或两侧内敛,下部两点居中且角度要适当,以能支撑上部。
39.十部
十部笔法:
如图:
“十”部居中,横平竖直,下面宽时,上横画不宜长。或短竖上收为点,横画稍长略拱以覆盖中部笔画。
40. 儿部
儿部笔法:
如图:
撇势稍敛。竖弯钩的竖笔短而折笔长,钩作波状向右展开。
参考字样:
41. 人部
人部笔法:
如图:
撇、捺画角度较斜,不能过坦,要协调自然,保持平衡。下面笔画稍窄。
42. 巾部
巾部笔法:
如图:
居下部时形略宽,竖画收缩,左竖与折笔向外开张,钩画省略。
43. 子部(下部)
子部笔法:
如图:
横折收敛,弯钩圆劲,居下时尽其伸展,横画取平势,不宜过长。
参考字样:
44. 夂部
夂部笔法:
如图:
上收下放,撇画收尾或方或圆。居中部时撇、捺左右开张,以盖下部;居右时撇画收敛,捺画尽展。
45. 宀部
宀部笔法:
如图:
属于覆盖型部首,一般要写得宽些。上点居中,与横钩相连,左点位置决定宝盖宽度。
参考字样:
46.日部(上部)
日部笔法:
如图:
横画取平势,竖画与横折要写的协调,中横居中。居上时,形略扁宽。
参考字样:
47. 木部(下部)
木部笔法:
如图:
居下部时,横画要写成“蚕头燕尾”,具有波势。竖画居中,撇、捺收缩,遥相呼应。
参考字样:
48. 日部(下部)
日部笔法:
如图:
横画取平势,竖画与横折要写的协调,中横居中。居下时,形略宽扁,两侧内敛。
49. 土部(下部)
土部笔法:
如图:
居下部时,短竖居中,上横短而平直,底横稍长,但不能过长,要写成“蚕头燕尾”之态。
参考字样:
50. 八部
八部笔法
如图:
左右两点取势对称,形态各异。笔画虽轻,举轻若重。
参考字样:
51. 亠部
亠部笔法:
如图:
竖点居中,横画取平势,一般为主笔,左伸右展能覆盖下部,要写出“蚕头燕尾”之态。
参考字样:
52. 口部(下部)
口部笔法:
如图:
两横取平势,两侧内收,折角取方势。居下时,字形稍扁。
参考字样:
53. 寺部
寺部笔法:
如图:
中横画写为字的主笔时,应具有“蚕头燕尾”的波折,其长短随与之搭配的部首结构变化而变化。
54. 耂部
耂部笔法:
如图:
其结构取自篆书写法。下横伸展,带有较大的波势,注意撇画的不同写法。
55.艹部
艹部笔法:
如图:
繁体字的“草字头”写成两短横与两竖横共四笔。其形态和长短应随下部不同而随之变化。
56. 心部
心部笔法:
如图:
卧钩取势以平坦为主,形态上介于主笔横与斜捺之间,三点画形态各异,右边两点在卧钩中部上方。
参考字样:
57.灬部
灬部笔法:
如图:
四点画大小、形状稍有不同,书写时要互相呼应,笔断意连,一气呵成。
参考字样:
58. 爫部
爫部笔法:
如图:
平撇写作横画,稍长以覆盖下面三点画。三点画形态各异,要互相呼应。上下间距紧凑。
59. 春字头
春字头笔法:
如图:
三横取势平坦,间距匀称。竖撇写成竖和斜撇两笔。撇、捺左右展开,角度相近,呈覆下之势。
60. 立部
立部笔法:
如图:
上点写作短横,与下面两横均取平势,两点上开下拢。
参考字样:
61.皿部
皿部笔法:
如图:
位于字的下部,形扁。两边竖画略向内斜,下横画作主笔时,左右伸展,要写成“蚕头燕尾”之态。
62.走部
走部笔法:
如图:
“土”部左伸右缩,中部笔画作省略处理,捺笔尽其伸展。内包部分向左靠拢。
63.聿部
聿部笔法:
如图:
五横间距均匀,长短参差各有其法。居上时,第二横为主笔;在右部时下横为主笔。
64.青部
青部笔法:
如图:
居右时,左敛右放,诸横长短各有其法,“月”部短竖左弯,折笔下伸,钩部省略。
65. 舉字头
舉字头笔法:
如图:
取势上开下合,布白匀称,对应的笔画也应有变化。字的下部多有伸展笔画。
66. 雨部
雨部笔法:
如图:
上横居中且取平势,左竖与横钩拉开距离,中竖向上收缩,四点分布匀称,形态各异。
67.马部
马部笔法:
如图:
横、竖之间排列规整,间距匀称。整体整齐规矩,下部四点形态各异。
68.ナ部
ナ部笔法:
如图:
横画宜长,具“蚕头燕尾”之态。撇带曲头,起笔偏左,以给下部笔画留足空间。
参考字样:
69. 横折钩部
横折钩部笔法:
如图:
在折笔处带有篆书的笔意。整体笔势向右倾,出钩部分平缓,且笔势强劲,可以写成欲勾而又未勾的形态。
参考字样:
70.厂部
厂部笔法:
如图:
上横短时取平势,上横长时中部上拱。竖撇向左展开,收笔或尖或方。
71.广部
广部笔法:
如图:
点画居中,且与横画相连。竖撇中部内收,再向左转,回锋以圆笔或方笔收尾。
参考字样:
72. 辶部
辶部笔法:
如图:
隶书中往往把“辶”的上部写成两点或三点,平捺的后半部分略向下倾斜。整个捺笔呈波状。
参考字样:
73.几部
几部笔法:
如图:
外形上窄下宽,中段略向内缩,末锋撇画回锋或向上收敛。弯钩似捺笔,呈波状,尽其右伸外展。
74.冂部
冂部笔法:
如图:
竖撇中部内收,下部向左上转。横折钩横取平势,折角方正,竖笔遒劲,钩部省略。
参考字样:
75.门部
门部笔法:
如图:
左右两部同形反向取平势,两侧内收。左竖中部内收,下部向左上卷起;右竖劲挺,钩部省略。
参考字样:
76. 口部(全包围)
口部笔法:
如图:
横与竖应有正斜、曲直、轻重变化,以免呆板。内中笔画布白应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