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史记》读后感

读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何学史: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小学开始,历史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历史的经历是痛苦的。如果有一天某人功成名就,需要撰写个人小史的时候,恐怕会说一句,其文佶屈聱牙,艰深晦涩,上苦之久矣!

历史确实是一门不讨喜的学科。我记得有个段子,台湾大学的吕世浩教授当年考取台大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前来道贺。“恭喜恭喜啊,世浩你可真有出息”……考上了台大,这时热情的阿姨们还会象征性地关心下,“你考的哪个系啊?”,然后说一句“小伙子真有钱途”之类的套话,以结束一次增进感情的攻势。可惜,吕世浩回答道,“考的是台大历史系”,当时现场鸦雀无声,除了阿姨们内心的独白“呵呵,这样啊”,亲朋好友们一时间无言以应。

那么,既然这么多人不喜欢历史,为什么还要安排你从小到大学它呢?当然,不甚受待见的学科多了去了,但是别的学科仍有大用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学好伦敦音,游览美欧英……可是,学好中国史,我们能蹦跶到哪里去呢?这就是一个所有人都经常问和被问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历史?

有人会说,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当然要学历史了,不然就是数典忘祖,不敬祖宗!那请问,五千年文明,是哪五千年?很多人又会说,这简单,你自己按现在日期往前减去五千年不就完了吗?那再请问,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是什么朝代,由谁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由此类推,记录这段历史的是一个人、一个机构还是一个政府?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人或者组织来完成这项任务?这项任务是怎么一代又一代完成和延续的?他做这个历史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他喜欢这种职业吗?这个历史是真实的吗?这个作品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

我记得当时初学历史,自己便有了这样那样的疑问。随着年龄、学识、阅历的增长,疑问越来越多,我迫切地需要追究答案。当很多问题通过交流、请教已无法获得让人满意的答案时,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经典的史学著作中去寻找!

何为经典:

中国史通常指二十四史(也有二十五史的说法,算了《新元史》,也有加《清史稿》的,此处不做讨论),其中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因为质量甚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且与其之后的史书有明显区分的(个人认为不在一个档次)。因此,我决定把寻找答案的第一站定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

为什么要读《史记》?很简单,因为史记是经典,经典中的经典。经典这个词,从久远的时代延续到现在。在古代,经典是特指十三经的,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是古代科考的必考科目,清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将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大体分为经史子集四个科目,其中经就是十三经,史是二十四史,子是诸子百家,集是个人作品集,由此可见经的重要性。

这里面,“经”这个字,有两层意思:其一,经在《说文》中解释为织物的纵线,在这引申为经常;其二,经有长的意思,也就是说经典就是要经常、长久地读,这大概就是孔夫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吧。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对这个词也有过一番解释,他说,“经典”不是让你学的,只是告诉你,人类在这个领域曾经达到的高度!各位历史同爱,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起码就我自己,虽然才疏学浅,但若有机会,我仍想到攀上历史这座珠峰,看看别样风景。台湾大学吕世浩教授也讲过一个关于经典的故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说古代有一对兄弟,非常聪慧但是年少贪玩,有一天,他们的老师恰巧要去城里办事,就给他们两个布置了背书的作业,要他们好好读书。可老师前脚一走,两兄弟就开始不务正业了,玩到了快中午,眼看老师要回来了,哥哥就开始先背书了,弟弟还在继续玩。不一会,老师回来了,开始考校他们。结果哥哥背出了半本书,老师很满意,原来哥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接下来轮到弟弟背诵,弟弟竟然也背出半本书来,和哥哥背的一模一样。老师奇怪的问:“你怎么也背到这里啊?”弟弟说:“因为哥哥刚才就背到这啊”,原来弟弟有过耳不忘的本领。

各位,请问这两兄弟厉不厉害,聪不聪明?这要放今天,清华北大人家未必看不上,估计直接要去哈佛、斯坦福的。可是我问各位,这两兄弟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吗?没人知道,因为古往今来聪明的人太多了,真正留下姓名的人,不是拥有聪明的人,而是拥有智慧的人!有些人一辈子小聪明,就是提炼不出大智慧,为什么?一是爱耍小聪明、自以为是,二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却遇不到有智慧的人去请教,怎么办?很简单,读那些智者写的书!这些书就是所谓的经典,是智者把一生的智慧凝结成文字传递给后代的瑰宝。遇不到智慧的人,你可以抱怨上天不公,但是随便上个网店都能买到的书籍,你却视而不见,又该怪谁呢?而读过经典的人这么多,他们都认为有一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就是《史记》。

==读《史记》的准备工作==

确定了书籍,下一步就是选书买书。不同于现在发行的普通书籍,《史记》作为资历最久、牌子最靓的明星产品,可以说历朝历代版本众多,现在能买到的优质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华书局简体横排三家注版本。

2、中华书局点校本(平装、精装、繁体竖排三种)。

3、岳麓书社韩兆琦评注版。

4、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5、中华书局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版本。

关于古籍的选购我先谈谈自己的看法。中国在建国初期和文学有关的出版社主要有三家,即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文革时期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曾经合并过,后来又分开了,当时针对三个出版社的分工问题上面做过明确批示,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专门负责中国古代书籍的整理、校订和出版的,所以各位如果以后对中国国学的其他方面感兴趣,我建议你优先选购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随便一个作者都是大师级别的。我这里举个例子,因为喜爱中国古诗词,我个人买过很多这方面的作品,其中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鉴赏辞典》系列畅销数十年,我们用过都说好。可是后期我发现《辞典》一书虽好,但重在博学通识,你如果想单独针对某人某方面去深入了解,未免隔靴搔痒。恰逢当时我正在读柳永的《雨霖铃》,对这个人的作品和婉约派的几个词人李煜、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姜夔都很感兴趣,我就发现,关于柳永作品的鉴赏,多数署名一个人——徐培均。我就去搜了下他的作品,其中有一本《岁寒居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书很便宜(上海古籍平装的书相比中华书局不是便宜一点半点),我就买了一本拜读。说实话,这些年虽然水平不高,但是书没少看,徐老爷子这本书有种让我醐醍灌顶的感觉,现在这本书已经买不到了,希望古籍社以后会再版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套用现在的一句话,“上海古籍从不让你失望”。所以,各位买书一定别看什么畅销榜,很多人原著都没读完,就来谈理解,中国古籍阅读讲究八个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试问几位学者能做到?

言归正传,继续谈《史记》的问题,按照我上面的陈述,你应该选择4号嘉宾亮灯,但是事实是,1956年(印象是这一年)国家明确批示由中华书局负责点校二十四史的工作,优先点校《史记》,由史学巨擘顾颉刚负责。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带标点符号的《史记》都是由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顾颉刚先生点校的,可能也有其他版本,你直接忽略不计就好了,整个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持续了几十年,期间无数史学界的前辈投身其中,这才有了今天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价格也是非常的不亲民。这里提醒各位一句,史籍不是其他书籍,建议大家别买盗版,印错一个字,断错一个句子,以后你在人家面前装X的时候都是要被打脸的。

弄清楚《史记》点校本的渊源,我们再来说三家注的问题。《史记》是成书于汉武帝时期的,这个后面我们还会讲到,距离今天有2000年的历史了,当时的一些语法、语汇(包括地名)到了后代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动,这就给后人阅读、理解《史记》造成了很大困难。

所以,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有人为《史记》作注,这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原来是各单行本的,北宋开始合到一起印行,到了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点校,把三家注置于每段原文之后,更便于大家阅读了。

如果大家直接阅读原文,没有三家注,可以说你是看不懂的,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假借字和古地名等,所以如果你想品读最原汁原味的《史记》,选2号嘉宾,其中繁体竖排版是1959年原版印刷,以后还会涨价,现在有几页已经印的模糊了,版不行了,平装和精装本是这几年的新版,个别地方有改动,印刷更加精美,唯一的缺点是贵;如果你看繁体字不舒服,选1号嘉宾,横版简体,内容是一样的;当然,这两个版本是需要很好的小学(古文字学)功底的。作为初学者,我建议可以选3号嘉宾,韩兆琦老师是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岳麓书社的版本又便宜又好用,虽然这个本子没有三家注,但是关键词汇都做了现代注释注音,很全面,不影响理解;4号嘉宾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的特点是比1、2号便宜,内容带三家注;5号中华书局绿色版本,我要特别提示大家,这个版本我很多朋友家里都有,这个书就一本,里面只有史记原文,没有三家注,也没有任何注音和注释,如果你通读《史记》几十年,平时需要讲授和查阅的话,可以买一本,否则我很难想象它有什么用,所以如果以后你去别人家里看到有绿色本《史记》,你就可以判断出这是装X专用本了。最后说下,我买了1号版本用来读书,2号版本用来珍藏(高级装X技巧,5号Plus版本,舍不得翻),给大家做个参考。

在《史记》阅读的初期,我刚才讲过,你是需要有很好文字学功底的,古代私塾讲课都先讲这个,我们现在没有了,所以读《史记》这种古籍特别困难,我这里给大家推荐下白云出岫老师的录音。这位老师把前四史按中华书局原文都朗诵了一遍,读音清晰准确,网上有免费下载,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给书上自己不认识、读不准的字注音,跟读一遍下来,你其实已经就理解的差不多了。这个效果要比直接买白话文版本(《白话史记》新世界出版社,台静农作序版翻译的不错)好很多,《史记》的一大特点是文字。班固评价《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我们现在的很多成语都是《史记》中的典故,像脱颖而出、毛遂自荐、误中副车等等,多看原文是能很好提高语文水平的。

怎么读《史记》:

虽然解决了版本和认读问题,可是各位,这些问题古代是不存在的,那么古人就人人都能读好《史记》吗?恐怕不是。想读好《史记》,还需要名师指点。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梁启超先生的《读书指南》(中华书局跟大师学国学系列,平装本),书里对于一些古籍的读书方法,任公都给出了答案。

梁启超先生认为,读《史记》的顺序,应该是先读《汉书》中的《司马迁传》,然后读《史记》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一百三十》,(这两篇文章你读过就会发现,基本是一样内容,因为班固写《汉书》有很多是抄《史记》的,以后谈到汉书我们再讲)再读《汉书·叙传》论《史记》之部,刘知幾《史通》之《六家篇》《二体篇》《正史篇》,郑樵《通志·总序》论《史记》之部,《隋书·经籍志》及《四库提要》之史部正史类关于记述《史记》之部分,求略识本书在史学界之位置及价值。关于这一部分,我只读了《汉书》和《史记》,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读读其他部分。

关于《史记》的篇目,梁先生讲,《史记》为下史之祖,故凡属学人,必须一读,无可疑者。惟全篇卷帙颇繁,卒业不易。也就是说太长了,不好读,所以任公给大家列了个单子,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网上找找,我就不做文抄公,再复制一次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史记》读后感  史记  史记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史记》读后感词条  
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古人云:“开卷有益”。冰心也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