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胡雪岩,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吧,在清朝可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在商界的地位可是非常高的。但是辉煌的时光总会落幕,而且他追随的左宗棠也没有救他。那么胡雪岩,作为商界的大佬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胡雪岩在商界有过属于他自己的传奇与荣耀,他的为人处事经过文字的渲染,很明显已经上升到了人生智慧的高度,并且迄今为止仍然收获了不少的信徒,以这位曾经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为榜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在政商两界如鱼得水的人物,在晚年之际却是败的一塌糊涂,以至于到最后落寞而终,留给后人一堆的遗憾与困惑。
毫无疑问,胡雪岩最终是失败的,不管他曾经有多么的风光,结果却终归是不如人意,以至于那些崇敬胡雪岩的人更多的去强调胡雪岩的发迹史,而有意的去回避胡雪岩最后的失败。然而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胡雪岩已然成为了商界的大佬,为何仍然无法避免一朝成败的结局?
其实在我看来,胡雪岩的失败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横跨政商、中外两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胡雪岩的失败也并非是短时间而导致的。
1、对时局的错误判断
正如大家所知,能够成就大事者,必然需要拥有对时局的足够敏感,因为在时局之中,往往就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机会,而现在的成功者恰好就是过去的有心人。胡雪岩是历史上难得的商业奇才,从一无所有到富甲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足够多的机遇方才能够有如此的成就,这也证明了胡雪岩对于时局的敏感是出类拔萃的。然而英雄也有迟暮,试想从古自今有着多少少年意气风发,中年卓有成就,而晚年却昏聩落魄的帝王将相。所以,曾经并不代表将来,而胡雪岩过去的成功也不能说明他将来不会失败。
然而,胡雪岩最后一次商业操作,却失去了这种对于时局的敏感,而陷入了一种过度自信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知道,胡雪岩的失败直接性的事件便是与洋人进行生丝上的商战。当时的胡雪岩已经功成名就,在事业上如日中天,可谓是一朝风光无限。然而在当时,胡雪岩却并不清楚,自己已经逐渐跳入了命运所挖的一个大坑。在当时,中国生丝的生意大多是被洋人所占据着,胡雪岩也明白其中的利润有多么的丰厚,更为主要的是争抢生丝生意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大事,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胡雪岩决定进军生丝市场。
众所周知,挤压对手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垄断货物,使对手无货可卖,无奈离场。然而收益总是和风险相伴随行的,因为垄断往往需要有着足够的资金量。就资金量而言,胡雪岩自然是有的,所以他一口气囤了一万多包的生丝,动用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志在将洋人赶出中国生丝市场。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赌博,因为胡雪岩压上了自己所能动用的所有财产。当然在胡雪岩大规模的囤积生丝,洋商也开始恐慌,并且直接与胡雪岩展开了谈判,抬高了收购生丝的价格。若是胡雪岩在这段时期能够适度的让步,也许能够在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不少收益,然而胡雪岩没有答应。
生丝是一种消耗品,存放的时间不能太久,否则很容易陷入卖不出去的窘境,这一点是普遍的共识。就当时来说,胡雪岩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打击洋商,将生丝市场揽入华商的手中,所以按照他的设想,只要将生丝提到了一定的价格就抛出去,并且就算是生丝卖不出去,自己也可以投资开一个缫丝场加工成丝织产品,但是这也只是最后的退路了,因为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那必然将会面临亏损的结局。不过这个时候的胡雪岩显然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只要生丝在自己的手中,洋商就必须妥协。
然而胡雪岩的目光似乎一直放在国内,而没有看到国际形式,就在洋商准备妥协之际,偏偏欧洲的生丝宣告丰收,也就是说在华洋商有了更多并且更好的选择,自然而然就不会再去理睬胡雪岩等华商,毫无疑问,这对胡雪岩是致命的,所以在国外有大量新鲜生丝的消息传来之时,胡雪岩也意识到了不对劲,果断的放开了囤积已久的生丝,然而却也是回天无力,最终仅仅收回了八百多万两白银,实际亏损一千多万两,显然和胡雪岩最初的打算大相径庭。可见,正是因为胡雪岩对于时局的错误判断,认为囤积生丝便能够令得洋商有所忌惮,然而却没有意识到国外生丝产地的生产程度,最后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黯淡的退出生丝市场,随后因为此事而带来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陷入贫恨交迫的境地。
2、成也官场,败也官场
我们在提及胡雪岩的时候,想当然的就会在其前面加上“红顶商人”的名号,显然胡雪岩的成功和政治是脱不开关系的。众所周知,胡雪岩与王有龄是一对互赢共利的伙伴,正是因为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庇护,胡雪岩方才能够越走越顺,最后缔造一个商业帝国。而在王有龄离世之后,胡雪岩仍然找到了一个官场上的靠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所以胡雪岩可谓是半只脚迈进了官场,身上贴着亦官亦商的标签,在政商两界如鱼得水。毋庸置疑,胡雪岩与左宗棠实际上是休息与共、一损俱损的关系,而这也是后来胡雪岩失败的一大原因。
树大必然招风,胡雪岩与左宗棠的组合必然引起更多人的忌惮与警惕,比如同样权势不弱的李鸿章。李鸿章与左宗棠是在政见上素来不合,也正是因为如此,胡雪岩的存在也令得李鸿章颇为不喜,故而逐渐地定下“排左先倒胡”的策略。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胡雪岩在与生丝市场中大受挫败,但是却并非是致命的,依靠往日的积累,尤其是还有左宗棠的扶持,胡雪岩是有着东山再起的可能。然而天不遂人愿,中法战争恰好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而负责此事的正是左宗棠,也就是说左宗棠在短时间内分不出精力,并且还需要胡雪岩尽力筹措军饷,这倒是给胡雪岩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如果是在平时,胡雪岩断然有着各种的方法筹措军饷,然而这个时候正值胡雪岩商战失败,钱庄资金量不足,如今又需要八十万两的资金流出,阜康钱庄已然处于一种亏空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也正被李鸿章与盛宣怀所看在眼里,紧接着胡雪岩也逐步走向李鸿章盛宣怀所准备的大坑之中。在李、盛的授意下,部分阜康钱庄储户在这个时候提取银两,显然阜康钱庄是拿不出钱来的,所以一时之间传言四起,越来越多的储户在跑到阜康提取银两,如此循环往复,胡雪岩与阜康钱庄一时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原本堂皇亮丽的商业大厦顷刻而倒,而胡雪岩也因此失去了所有的光环,最后等来的只是朝廷的一番震怒。
由此可见,胡雪岩的失败有个人的过度自信而导致的商业活动上的失误,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深陷政治漩涡之中,成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故此也可以说,胡雪岩是成也官场,败也官场,正是应了古人所说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