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牛,可能大家都觉得,它是非常忠厚老实的耕地者,真的是属于那种任劳任怨的。那么在古代的话,牛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且象征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将其作为崇拜的图腾!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牛在古代象征着什么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公牛为人类的祖先。而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崇奉炎帝与黄帝为先祖。据发掘考证:炎帝原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天台山。《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领。他生活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阶段的早期。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牛首人身,实际上,其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因此,古代的星回节(年节)活动都与牛祖先的崇拜有关。
在我国,将牛作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还有许多。藏民族是以牦牛为图腾崇拜物的,藏族的史料记载:藏族的一部分族源来自“古牦牛羌族”。古代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芒牛图腾崇拜也是蒙古族的信仰,隆布策仍所撰《蒙古布里亚特史》便记载了有关蒙古族先祖“依都干在贝加尔湖漫游时,与天子芒牛交配传衍世代”的神话传说。作为先祖图腾,其文化流传与民俗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今,无论是藏区保存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甚至包括日前出土的牦牛青铜器,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华人以牛为祖先的图腾崇拜文化中。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可见,牛的重要性以及“鞭春牛”的风俗经久不衰。
2、牛的地位有多高
牛作为农耕文明的最大财富,一直是生产力的象征,因此也在古代一直享受着国宝级待遇。早在西周时期,就曾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诸侯无故不杀牛。”因此别说平民百姓了,就算是天子,都不能轻易动牛一根汗毛。而统治者若是想吃牛肉,则必须等到天子祭天祭祖时才可以杀牛享用,不过也仅限天子。王侯只能享用羊肉,诸侯只能食用猪,而百姓更是只能吃到素食。
秦朝时,朝廷对待耕牛更加重视。不仅将全国的的耕牛登记在册,更是不定期差遣官兵上门调查。一旦发现牛被虐待,或是没有将牛养好,便会对牛的主人进行严重处罚。若是牛寿命终结或意外亡故,牛尸体的分配权也并不在牛主。只有等到官府派来专人,在进行一系列调研分析后,才能自由分配牛肉。若是擅动或者故意杀牛,基本都是斩立决。
到了汉朝时,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按理说大家应该能吃到些肉了吧?然而,现实依旧是残酷的,朝廷依然杜绝百姓肆意宰杀耕牛吃肉。不过,在《汉律》中曾有规定:凡牛年老后,方可宰杀,并且在宰杀前必须前往官府报备,否则便是违法,是要掉脑袋的。
唐朝初期,由于刚刚建国,国家大型动物十分稀缺。因此唐太宗向全国宣布:全国人民都不能吃牛肉,甚至所有大型的动物都不能吃。若是胆敢私自盗杀者,将会被判处两年刑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大型动物激增时才被废止。
在北宋时的律法《宋刑统》中,曾有详细规定。若是敢杀官牛一头,将会被强制收押,服刑一年半。若是敢私杀自家牛,也得服刑一年。南宋时,统治者觉得刑罚过轻,因此在它的基础上,又加大了量刑。若是敢宰杀耕牛,将会服刑3年。若是胆敢杀别人家的牛,那更是罪加一等。
牛在古代的地位如此之高,自然也享受着超然的地位。不过却并没有挡住民间的吃货们。即便在风头甚紧的朝代中,也有不少人铤而走险的贩卖牛肉,食客更是从平民到达官贵族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