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是在唐玄宗时期,剧中李必一直在帮助的太子,其原型就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李亨。李亨虽然最后坐上了皇位,但他的皇帝生涯过得并不如愿。李亨在位一共6年时间,他继位时正值安史之乱初期,不过李亨还是在叛乱中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玄宗晚年已经不再适合担任皇帝,但他依然不肯放权,甚至对后代也起了防范之心。李必为了大唐子民,才要拼死保住太子。
长安十二时辰太子是好人吗?
长安十二时辰是很不错的一部剧,雷佳音真是个好演员,为了这部戏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值了,易烊千玺这几集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李必人物内心展现的很好。还有姚汝能的大反转让人泪目,更为檀棋的生死而揪心,几位京津沪话剧界的老戏骨更是把配角演的淋漓尽致,刻骨铭心。而很多人想知道剧中太子的历史原型是谁,还有太子究竟是好人吗?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太子对应的正是历史上的太子李玙,后来改名为李亨,是继唐玄宗之后的唐朝第七个皇帝,大唐唐肃宗,于安史之乱中匆匆继位,只当了六年的皇帝就驾崩了。
至于右相林九郎,他对应的正是大唐历史上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是唐朝的一代奸相,如果不是因为他重用藩将,就不会发生之后的安史之乱。是他,为海清河晏的大唐盛世,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武惠妃在位的时候,李林甫就跟武惠妃联手,想要扳倒当时的太子李瑛,扶持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当太子。但是后来李瑛虽然被废为了庶人,可是这太子之位也并没有轮到寿王李瑁的头上,反倒是忠王李玙当上了太子。
自从李玙当上太子之后,宰相李林甫就一直在暗中陷害李玙,因为他并不是跟太子一伙的,他所支持的太子人选也不是李玙,他担心日后李玙继位会成为自己的威胁。
而历史上的李玙,也并非像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所演的那样的精于算计,在李林甫的一再构陷下,李玙始终如履薄冰,仁孝谨慎,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没有步废太子李瑛的后尘。
太子结局怎么样了?
《长安十二时辰》里最憋屈的人物应该就是太子了,他身为一国储君,连说句心里话的地方都找不到,跟亲党之密谋,竟然全数被林九郎所侦听到,不仅林九郎知晓,甚至何孚都说出了他们谈话内容,太子处境是何等堪忧啊!
憋屈的地方还不止于此,最让观众替他着急上火、让电视剧里的何监、郭将军、李必为他奔走卖力的,乃是身为太子,竟然要被圣人撇到一旁,而用宰相代理国政。
圣人的种种做法及默许臣子对储君的刁难,真是太无视太子的存在了,太子内心的憋屈,非吾等能够领悟啊……
在大家齐心猜测《长安十二时辰》幕后主使的时候,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一些,看看最后太子与圣人的结局。
《长安十二时辰》里,圣人原型乃是唐玄宗李隆基,太子为唐肃宗李亨,林九郎是李林甫,郭将军为高力士,这些都是毋庸赘言解说的了。
不仅在电视剧里太子李亨憋屈,在真正的历史中,李亨也确实是个受尽委屈的储君。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遭到玄宗宠妃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构陷,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起废为庶人,不久赐死。
在前太子被杀的情况下接任储君之位,李亨心里自然不会轻松,自己如果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重蹈乃兄覆辙,所以李亨一直战战兢兢的顶着太子头衔做事。
奈何两任权相李林甫与杨国忠都跟李亨过不去,这让李亨更加诚惶诚恐,在经历一次次危难后提心吊胆的躲在太子府过活,甚至最后连结发妻子都弃之不顾,来保全自己。
《新唐书·后妃传》记载道:
太子内忧,鬓发班秃。后入谒,玄宗见不悦,因幸其宫,顾廷宇不汛扫,乐器尘蠹,左右无嫔侍,帝愀然谓高力士曰:"儿居处乃尔,将军叵使我知乎?"
李亨都差点秃顶,这是何等的心理压力啊!玄宗也认为儿子太可怜,问高力士咋不告诉自己。
圣人李隆基只给李亨太子之位,却不给他应有的权威,李亨心里绝对不会舒坦,然令李亨自己都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有机会在日后“报复”圣人。
这一切还要怪李隆基自己怠政、昏聩,导致安禄山反叛。
安禄山造反,兵锋直指长安,圣人带着《长安十二时辰》中所说的宠妃严太真即杨贵妃匆匆逃往蜀地,半路遇到兵变,圣人为保小命儿,舍弃了宠妃,仓皇逃窜至蜀。
太子权衡利弊,在众人劝说下,离开圣人,去到前线,指挥大唐军士抗击敌寇。
经过唐军将士浴血奋战,长安终于光复,前太子即肃宗李亨接回了前圣人即太上皇李隆基。
李隆基享了几天清福后,便被大宦官李辅国以各种借口软禁了起来,虽然史书上把罪名都归于李辅国与张良娣,但如果没有大权在握的李亨点头,谁又敢软禁皇帝的老爹呢?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虽然只演绎了一天的长安事件,却已经让大家看清楚了圣人与太子之间潜在的巨大矛盾冲突,最后做了圣人的太子选择软禁其父,也算是有历史根源吧。